/王銘祥

 

2000 年,台積電併購張汝京一手創辦的世大半導體後,張汝京帶了百位以上台灣員工,到上海創辦中芯國際,引起兩岸轟動。當時台灣科技業掀起「移民上海」風潮,一位記者詢問張忠謀,請他發表一下,對於中芯國際未來營運的看法,以及是否會威脅到台積電晶圓代工龍頭的地位?

 

當時,張忠謀的回答是,「我認為中芯不僅不會威脅到台積電,我預期它的營運也會很辛苦。景氣好的時候,也許賺一點小錢,或是根本不賺錢,但不景氣來臨時,就會賠大錢。」

 

如今,十七年過去了,張忠謀的預言,可以說完全命中。中芯如今雖然位居全球第四大專業晶圓代工廠(次於台積電、格羅方德與聯電),也扮演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的核心角色,但中芯的營運發展軌跡,確實是大部分時間賠錢,只有幾年有少數獲利,而且由於大股東各有盤算,導致內部派系不合、經理人快速更迭,不僅與一線大廠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差距愈拉愈遠,展望未來三至五年,恐怕也要很努力,才能從二線廠中突圍。

 

中芯向來被視為中國半導體的樣板企業,若要為它十七年來的發展做個總結,簡單說,領導人格局與經驗不足、股東各吹各的號、派系不合團隊更迭,加上國家政策強力支持,卻反而導致營運混亂無法聚焦等,都是中芯營運不如預期的關鍵原因。

敗因一,張汝京格局不夠 精於建廠但不擅營運

首先,中芯創辦人張汝京是建廠高手,但並非經營高手,這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張汝京屢屢用最快速度建廠,但晶圓代工成敗關鍵在於生產良率與技術研發,這些都要靠基本功,完全急不來,張汝京先前在德州儀器(TI)沒有扎實的產業基礎,在景氣大好時成立世大,一路打的都是順風牌,無法證明他有足擔營運大任的實力,最後中芯只能採取最簡單的作法,也就是挖角與模仿台積電,讓中芯從一開始就種下敗因。

 

全盤照抄台積電,也成為日後中芯專利訴訟大敗的主因。2002年,台積電開始控告中芯侵權,經多年訴訟,2009年底台積電獲勝,取得中芯2億美元現金賠償與中芯10%股權,中芯創辦人兼執行長張汝京因此被逼下台。張汝京時代的結束,引發日後中芯股東與團隊不斷更迭,甚至形成派系傾軋的各種紛擾。

 

敗因二,股東意見不同 導致派系爭鬥

 

晶圓代工是高門檻行業,資本支出與技術研發要不斷燒錢,中芯創立前幾年,雖然快速建廠,並迅速在美國與香港掛牌上市,但連年虧損,很快面臨資金不足的考驗。

 

2006年,飛思卡爾(Freescale)被私募基金收購,一時間半導體企業成為國際私募基金鎖定的目標,當時也有私募大咖找到張汝京,不過,背負振興民族工業大旗的中芯,當然不可能輕易賣給這群私募禿鷹,於是張汝京向政府求援,當時中國政府指派了大唐、華潤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等三家國企,最後由大唐入股,以 1.7 億美元取得中芯 16.6% 股份,取代上海實業成為中芯最大股東。

 

2010年,大唐股權一度增至19%以上,其餘股東分別為中投、上海實業和台積電,占股分別為11 .6%8 .2 %6.5%。對中芯國際來說,大唐、中投和上海實業三大股東,都是實力雄厚的國有公司,也為日後中芯的動盪埋下伏筆。

 

大股東間的衝突,最明顯的就是各擁支持團隊。一直以來,中芯內部就有「台灣系、海龜系、本土系」三大派系,彼此間明爭暗鬥已是業界公開秘密。張汝京下台後,接手中芯執行長的王寧國,是台灣留美高材生,算是「台灣的海龜派」,曾出任美商應用材料執行副總裁,在業界大名鼎鼎,但在中芯任職期間,最後卻有一段很不愉快的下台經驗,原因除了當時績效普通外,內部派系鬥爭也是關鍵因素。

 

今年五月,擔任中芯執行長六年的邱慈雲下台,換上大陸本土出身、但在海外工作多年的趙海軍。邱慈雲曾任台積電處長,赴大陸工作前後十多年,他的下台,也被視為中國全力推動半導體復興大業時,重責大任將回到大陸本土系的手上。

 

敗因三,地方出資中芯管理 營運混亂敗局已定

 

不過,讓中芯受傷最重的,其實是廠區分散、營運混亂又無法聚焦的核心問題。

 

中芯發展之初,各省都想發展半導體,但因為缺乏經營人才,因此都希望自己出錢在自己地盤上蓋廠,但找中芯來負責營運管理。這種模式允許中芯不必出錢就有產能,讓張汝京很心動,於是迅速從上海擴張至全國,包括北京、天津、成都、武漢、深圳等地都有生產線,其中不少是地方政府不斷邀請遊說下才確定的。

 

由於各省條件都不同,公公婆婆一大堆,難以形成中芯的產業聚落,主管分散各地也讓營運變得複雜,中芯變成中國特殊黨政結構下的企業怪物。而且,中芯接手的廠房除了晶圓代工外,還擴及到封裝測試及彩色濾光片等領域,營運無法聚焦,成為中芯的沉重負擔。

一位熟悉中芯運作的台商表示,與各地方政府合作,雖讓中芯減輕財務壓力又獲得產能,但也讓張汝京陷入兩難。例如北京投了12吋廠,但上海是中芯大本營,若不投的話,上海領導就不高興,但投下去壓力就太大。「作為一家企業CEO,無法以理性決策做判斷,還要奔走於地方政府進行協調平衡,是中芯一大敗因。」 

 

對照中芯的三大敗因,以及近幾年台積電的大幅躍升,其實最大關鍵還是在經營者。台積電從創立至今三十年,張忠謀一路擔任執行長,不斷率領台積電挑戰新高,也顯示企業最需要的,永遠都是一位有格局、有遠見又有經營長才的CEO。對比聯電這十幾年來的績弱不振,也是同樣道理。

 

如今,中國半導體業已進入另一個大投資時期,中芯依然是中國全力扶持的晶圓代工重點企業,甚至紫光集團趙偉國都以大手筆增持中芯,去年底持股比例已達到 9.11%,接下來中芯回到中國本土派手裡,未來能否有轉機出現,值得兩岸持續關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