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典範移轉下,CEO尋求轉型的挑戰之六

 

/林宏文

 

最近,兩岸有三個重要的產業新聞,一個是深圳市宣布停止對LED產業的補貼政策,第二是大陸太陽能龍頭廠尚德宣布破產,第三則是中國大陸同意台資企業以試點方式,以過半資金取得網路內容供應商(ICP)經營許可證。這三件重要大事,對不同產業都有深遠的影響,值得在這裡與大家一起分享。

 

五月初,媒體報導深圳市政府宣布廢除實施中的LED產業發展規劃,這個突然的消息,一度造成許多在大陸及香港掛牌的LED股票大跌,不過,若仔細分析,卻是一個對台灣LED產業相當正面的訊息,尤其是過去幾年飽受大陸瘋狂擴廠導致供過於求的產業秩序,將有明顯導正的效果。

 

回顧這個LED產業的補貼政策,是在20093月,由深圳市政府公布「關於印發深圳市LED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年)的通知」,這份大陸首部LED產業扶持規劃,是透過「每年集中(人民幣)1 億元以上資金專項用於支持LED產業」、擴大政府採購等方式,在2015年讓深圳LED產業年產值達到人民幣1,300億元(約新台幣6,500億元)以上。

不過,根據大陸南方都市報的報導,今年3月中旬,深圳市政府就已經以「政府公報」形式,廢止這份LED產業發展規劃。報導稱,深圳LED產業一度是大陸LED的代名詞,這次廢止規劃,讓不少業內人士感覺這個產業已被官方「拋棄」,並引起市場揣測,很可能是因為深圳市政府擔心LED產能過剩,恐淪為另一個太陽能產業,因此取消獎勵政策。

 

中國各地政府到底是如何補助LED產業的呢?一般來說,就是當業者每購買一台LED磊晶機台,政府就提供人民幣1,000萬元(約新台幣4,800萬元)補助,可是,這種補助相當浮濫少有限制,變成只要來申請,就是人人有獎,造成LED廠遍地開花,產能嚴重供過於求。

LED產業遍地開花後,卻因為技術、人才、管理都沒有到位,讓許多LED磊晶廠機器閒置,生產良率低落,並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削價競爭,幾乎產業內所有公司都受到利潤下滑的不利影響,最後受惠的公司,只有賣 LED機器設備的歐美廠Veeco、Aixtron賺到錢

 

一位中國銀行業者說,大陸LED相關公司有3,000個個案等待融資,其中上游磊晶廠就有7080家,但真正具規模的只有三安、德豪潤達,下游的封裝廠更是好幾百家。甚至還聽說過一個案例,曾經有一家台商在中國LED廠負責煮飯的員工,覺得LED產業機會太好,所以離職後就開一家LED封裝廠。

 

事實上,深圳市政府的轉變,還有一個更深的意義,那就是相對於發展互聯網或生物等新興戰略產業,隨便一個項目都超過人民幣千億元,但即使到今天,深圳的LED企業根本沒有幾家企業能夠做很大,產值過億元的企業不多,在土地資源這麼緊缺的深圳,顯然是到了要調整的時候了。

 

台灣LED業者認為,大陸的LED補貼政策,是這兩年造成兩岸LED產能過剩,間接讓價格一蹶不振的始作俑者,如今中國政府政策改變,對於整個LED產業秩序將有幫助,而台灣具有核心競爭力、經營能力好的公司就會勝出。

 

不僅LED,大陸對太陽能產業的政策也在改變。320日,大陸最大的太陽能廠無錫尚德宣布破產,就是一個具體指標。尚德成立十二年,是大陸政府積極培養的太陽能產業樣板,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廠商,更風風光光在美國股市掛牌,但如今政府放手讓其破產,很明顯的,也是政府對太陽能產業的態度已有轉變。

 

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就說,尚德的破產,是太陽能產業非常重要的指標意義,一方面是大陸政府未來將更尊重市場機置,不再以過多的政策來補貼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代表未來大陸太陽能公司的經營,將走向全面性的保守,過去動輒負債比高達七八成的情況,將會明顯降低,目前台灣太陽能公司負債比大都在五成以下。

 

在尚德宣布破產之後,由於客戶對其沒有信心,買料源都要求以現金交易,對缺乏資金的尚德影響很大,產能利用率掉到只剩三成,加上美國對大陸太陽能廠祭出雙反政策,並課徵高稅率,歐盟也預計在六月宣布雙反,造成大陸太陽能產業的困境更雪上加霜,得利的反而是台灣廠商,如今已有多家台灣公司業績明顯好轉,並宣布第二或第三季就可以轉虧為盈。

 

過去,大陸對太陽能產業的強力支持,曾經造成全球嚴重的供過於求,甚至還引來美國及歐盟的雙反制裁,也讓訂單移轉至台灣,讓太陽能產業開始出現復甦的跡象。

 

事實上,去年台灣最辛苦的四大慘業,近來景氣都有回升,主要是過去幾年實在虧太多,大家已不願再殺價,而且終端產品仍有許多創新應用,慢慢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波不景氣的打擊後,大陸政府已選擇停止對LED及太陽能過於浮濫的獎勵措施,這也是產業能夠恢復生機的主因。 

 

事實上,過去大陸政府一直支持半導體及面板產業,例如中芯半導體,成立至今十餘年,只有少數幾個年度有賺錢,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虧損狀態,至於面板業的京東方,也都因為長期虧損而被列為ST的股票,如今,大陸若能重新回歸市場機置,並且從LED太陽能產業,逐步擴及到半導體及面板,那麼對整體產業的貢獻將有很正面的效果。

 

第三個消息則是來自台灣,四月二十五日,台灣經濟部指出,中國大陸將以試點方式,開放台商得以過半持股取得ICP經營許可證,也就是台灣網路公司可以到大陸市場主導經營,此待遇已超越中國對所有國家或地區的承諾。在這個消息帶動下,國內網路公司如網家、商店街股價也都大漲回應。

 

國內網路業界指出,過去因中國大陸未開放這項政策,是許多網路公司無法開拓大陸市場的主因之一,未來此限制開放後,將有不少業者會提出申請執照並且西進。此外,這次談判的成果只對台灣業者開放,有助於台灣成為國際商品、國際電子商務業者進入大陸市場的一個跳板,因為像日本樂天市場無法直接進入大陸市場,但轉投資的台灣樂天市場卻能藉此向大陸發展,台灣在亞太電子商務地位將有重大提昇。

 

不過,也有業界反應,雖然台灣網路業可以西進,但是,由於大陸市場關起門來培養自己的網路產業,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連Google都被迫退出大陸市場,而大陸本地業從阿里巴巴及淘寶、騰訊百度等,每一家都是規模龐大的企業,現在台灣網路公司才准西進,面對的是百倍千倍大的對手,時機已經不對,挑戰也更加劇了。

 

我想,從這三個與產業政策相關的重大新聞,我覺得對於台灣的CEO來說,也有相當多的意義,一方面是,在熬過了三年的景氣低谷後,如今CEO終於可以喘口氣,放膽衝刺獲利,而另一方面,也給大家一個很重要的啟發,那就是企業的競爭一定要回歸基本面,政府的鼓勵政策也許短時間可以奏效,但長線仍是本身擁有多少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尤其科技業面對的是國際競爭,挑戰來自四面八方,更難仰賴政府長期的補助。

 

此外,大陸產業政策的轉變,對台灣政府來說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產業的支持政策必需適當,最忌諱就是齊頭式平等,同時,政府可以訂定產業政策的大方向,但不宜介入過深,因為政府其實也沒有能力決定扶植何種產業,或是那些企業應該獎勵,就像張忠謀說的,政府不應該在產業裡「選贏家」或「救輸家」,最重要是把公平競爭的環境做好。而過去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說過,幸好台灣政府沒有保護鴻海,才讓鴻海活得那麼好,那麼有國際競爭力,結論就很清楚,靠政府不如靠自己,實力最重要!

 

林宏文
  目前擔任《今周刊》顧問,也是環宇電台FM96.7<財經熱點>節目主持人。曾任《今周刊》副總編輯,《經濟日報》記者,畢業於交大電信工程系,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主跑科技產業,著有《競爭力的探求》,《管理的樂章》,《惠普人才學》,《商業大鱷SAMSUNG21堂課三星從賣米小舖到賣全世界》等書。我的部落格: http://owenlin.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