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生態轉移

三大挑戰,台灣IT品牌怎麼走?

撰文=林宏文  登於數位時代 2012年 10月

 

前言

台灣科技產業面對從PC到行動應用的生態轉移衝擊,在今年的調查中,宏達電、宏碁及華碩雖然仍穩居前三名,但宏達電及宏碁品牌價值都出現衰退,台灣IT品牌遇到了什麼難題?又該如何走出重重困局?

 

內文

 

去年十月,是台灣IT品牌躋身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的一年,因為國際顧問公司「國際品牌」(Interbrand)公布全球百大品牌排行榜,宏達電(HTC)品牌價值達36.05億美元(約新台幣1107億元),不但蟬連台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的冠軍,更闖入全球百大,排名第98位,成為首家台灣企業躋身全球百大品牌行列。

 

不過,這份榮耀沒有持續太久,短短一年內,宏達電營運又出現亂流,從雲端跌落。在今年台灣國際品牌價值調查,宏達電雖然居榜首,但整體價值從去年的36.05億下滑至27.53億美元,跌幅達22%,幅度之大令人意外。除了宏達電之外,連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PC產業,宏碁的品牌價值也下跌了11%,也都同樣面臨排名大幅滑落的窘境。僅有華碩因接連推出變形金鋼、與Google合作平板電腦Nexus7等產品,品牌價值小幅成長2%,算是維持住平盤的局面。

 

宏達電與宏碁,是台灣手機與電腦的兩大領導品牌,如今,兩個「台灣之光」均面臨業績下滑、品牌知名度蒙塵的大危機,背後所反映的,其實是台灣發展 IT品牌的幾個大問題。

 

仔細觀察台灣的IT品牌,幾乎都循著相同的發展路徑,先從代工起家,然後再轉做品牌,並靠著優異的品質與便宜的價格,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不過,最近幾年,由蘋果所掀起的典範移轉革命,不僅大幅改變了IT產業的價值鏈,也明顯扭轉了消費者的喜好與關注。

 

**小標=挑戰一:IT產業價值連轉移

 

仔細分析這些變化,可以歸納出三大改變的力量。首先,近幾年由蘋果帶動的應用平台App Store風潮,大大改變了3C電子產品的價值鏈,軟體與應用成為引領典範移轉的核心,蘋果iPhone手機可以不斷推陳出新,至今推出到第五代,即使許多人批評iPhone5的創新度已經不多,但銷售量仍不斷創新高,關鍵點都是因為蘋果創造了一個龐大的App Store軟體應用平台,讓手機、平板等產品,變得既有趣又充滿生機。

 

由於軟體及應用平台創造了3C電子產品全新的價值,也讓硬體變成了附屬品,硬體價值也則被嚴重壓縮,台灣IT產業不論代工或品牌,過去的強項都集中在硬體上,因此,當軟實力凌駕硬體時,無力進行軟硬體整合的企業品牌,都面臨大危機,宏碁只是縮影,台灣引以為傲的PC產業,都有著類似的挑戰,儘管華碩還能推出一些創新產品,一樣面臨跨不出PC範疇的限制;至於其他二線品牌技嘉、微星等,更是被邊緣化,等著遭市場淘汰,就連諾基亞、黑莓機,到惠普、戴爾這些更大型的IT品牌公司公司,品牌價值都明顯受到衝擊。

 

在蘋果整合軟硬體的生態體系,並創造驚人的成長性與市值後,包括Google、微軟等大廠也有樣學樣,全都推出終端品牌搶市,與傳統品牌業者競爭。例如Google買下摩托羅拉並推出自有手機,更與華碩合作推出平板電腦Nexus 7,至於微軟也推出自家平板電腦Surface,這些加入戰局的新品牌,雖然目前規模還不是很大,但夾著軟硬整合的優勢,甚至有「球員兼裁判」的味道,未來將是改變IT品牌產業生態的重大變數。

 

**小標=挑戰二:掌握關鍵零組件創新力

 

此外,衝擊台灣品牌業者的第二大力量,則是來自關鍵零組件等硬體技術的創新,這些創新主要以韓國三星及樂金為主,並且在結合強勢品牌後,擴大韓系品牌及關鍵零組件等產業垂直整合的領先程度。台灣雖然在半導體及面板的兩兆產業也投入大筆資金,卻明顯落後韓國業者,也讓台灣 IT品牌無法取得關鍵零組件的奧援,更加擴大落後的幅度。

 

以最強勢的三星為例,目前幾乎已霸佔3C電子產品的主要關鍵零組件,從記憶體、面板到核心晶片等,都是最大供應商,而且,三星在這些零組件上不僅引領潮流、制定規格,甚至在AMOLED占了全球九成以上市場,也讓三星在手機產業一支獨秀,今年第二季,三星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甚至達到蘋果兩倍,成長力傲視所有品牌。

 

更可怕的是,接下來的幾年,很多人已預期,IT產業將出現「蘋果下、三星上」的趨勢,三星將超越蘋果,成為3C電子業最大的創新者。因為三星的領先幅度不僅還在擴大,並把努力目標放在開發軟體與應用上,目標設定就是要超越蘋果。

 

工研院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舉例,蘋果今年三月推出的New iPad,在創新上就已不足,讓人沒有「哇!」的驚喜感,接下來的平板策略更是朝低價及小型化的iPad mini走;至於最近推出的iPhone 5,雖然面板加大到四吋,但遠遜於消費者期待,也難以和三星五吋以上的大面板競爭。

 

相較來看,三星接下來要推出的Galaxy Note第三代,以及Galaxy S4,很可能採用摔不壞的AMOLED面板,屆時將帶來革命性的改變;至於蘋果下一個最被期待的iTV,三星的智慧電視早已把索尼及夏普遠遠拋在後頭,當然會更想盡辦法不讓蘋果佔到一點便宜。

 

造成台灣IT品牌困境的第三大力量,則是一個層次更高的大環境因素。品牌競爭,如今已成為國與國的競爭,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實力的綜合展現,品牌實力就是國力的延伸,台灣現在面臨政府施政無力、經濟成長殿後、國民自信心喪失等一連串打擊,呈現在品牌的發展上,當然就很難有好的表現。

 

蘋果的強大,背後代表的是美國強大國力在支持,面對三星的崛起,蘋果可以聯日拉台共同抗韓,因此,爾必達破產後,即使有來自韓國海力士及大陸聯想集團的競標團隊,但最終仍按照劇本規畫,被出價並非最高的美光所收購;至於鴻海與夏普的結盟、台積電協助蘋果生產A7,全部都是蘋果構築抗韓防線的一環。

 

**小標=挑戰三:突破國家困境

 

同樣的,三星的崛起,也是韓國邁向強國之路的企業代表,這幾年,韓國在政經、文化、體育等硬實力與軟實力,都有十足的進展,尤其是韓流襲捲全球,更帶動了三星、樂金等3C品牌的風潮。根據統計,韓流創造一元的文創產值時,就可帶動南韓3C電子產品三至四元的產值,這也是為何三星高價邀請少女時代做為三星在中國的代言人,讓三星在大陸的品牌知名度完全不輸蘋果的關鍵。

 

至於聯想、華為、中興等中國新興品牌的出線,背後都是完全相同的道理。中國不僅占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十三億的市場所累積出來的力量,當然可以支持出好幾個品牌,也因為大陸品牌的崛起,同質性較高的台灣品牌也無法避免地受到擠壓。

 

台灣企業在這些強國環伺中經營品牌,當然是相當艱困,因為當美國、中國及韓國等政府都以各種手段支持本國產業發展時,政府能夠給予企業多少協助,當然也是品牌能否發揮實力的關鍵,近年來日系及台系品牌的落漠,與兩國政府缺乏作為也有相當大的關係,當宏達電出現營運壓力時,台灣政府官員也拿不出什麼辦法來,僅能說兩句話,要大家多支持一下自己品牌。

 

除了這三大力量左右了台灣品牌發展之外,接下來,全球品牌的競爭將更白熱化,蘋果、三星這些國際大廠運用的競爭策略將更為恐怖,行銷戰、專利戰的規模將愈來愈大,實力不夠的企業是很難招架的。

 

**小標=挑戰三:突破國家困境

 

例如在行銷戰上,三星近來推出的Galaxy S3創下三個月熱銷二千萬支,除了產品本身很強之外,最驚人的是三星祭出的行銷戰略,提供全美三大電信服務商非常優惠的合作條件,目的就是要擠掉同時期宏達電的One系列,讓One僅能與少數電信營運商搭配銷售。

 

此外,三星還祭出更具破壞力的殺手鐧,在銷售S3時,公布一個拿舊機可折價換新機的方案,還把每一款手機標上折價金額,例如iPhone4S的64GB版本,可以折價到300美元,至於宏達電最頂級的OneX產品,只能折價到175美元、 OneS更慘,僅可折價120美元,讓功能與價位都與S3相近的One很受傷。

台灣出生,現為Interbrand上海辦公室董事總經理陳濮指出,台灣IT品牌的問題在於,電子產品越來越消費化,但許多IT品牌由於過去多半從B2B的模式崛起,內部的企業文化,並未真的跟上消費化的腳步。他建議,台灣品牌需要更積極地從產品規劃、行銷活動到消費者互動之間,做好一條鞭的整體品牌策略,而不是靠著一個又一個打帶跑式的短期行銷專案,滿足當下的銷售成績。


至於在專利戰上,蘋果與三星的官司才剛落幕,緊接著又是蘋果與宏達電的訴訟。未來專利訴訟牽涉到的不僅是本身的專利布局與技術實力,這些國際大廠規模都是台灣企業的十倍、百倍,擁有豐厚財力去收購更多專利組合、聘請大律師,台灣品牌企業的挑戰仍然不少。

 

台灣IT品牌從宏碁至今,已發展三十餘年,過程一直崎嶇顛簸,但仔細對比,過去的發展歷史中,也幾乎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同時面臨內外夾擊的雙重困境,不僅IT產業內部的典範移轉仍在激烈進行,而外在環境的競爭程度又更加嚴峻,台灣業者不僅要解決各自的內部問題,又要因應韓系及大陸品牌的前後包夾,這波來勢洶洶的大挑戰,將讓許多IT品牌的CEO傷透腦筋。危機能否變成轉機?當產業附加價值不斷移轉,企業轉型的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具備新思惟。誰能真正了解客戶、照顧客戶,顯然才是品牌成功的最大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