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接受交大校友會友聲雜誌邀請,開始在這個校友會的刊物中寫的第一篇專欄,特別放在我的部落格內,供大家參考。

台灣IT產業此刻面臨轉型的嚴峻挑戰,有許多議題愈來愈重要,在我採訪第一線的觀察中,也深深覺得有些CEO的想法似乎已無法趕上時代的變化,藉著這個專欄,也想提出一些建言。

典範移轉下,台灣企業的轉型挑戰之一

/林宏文(今周刊顧問,環宇電台財經熱點節目主持人,交大電信七九級)

很高興受邀為交大友聲雜誌撰寫專欄,對我來說,這是交大畢業生最大的榮耀之一。從一九九O年自交大電信系畢業後,我一直在媒體服務,主跑科技產業,也很感謝在採訪生涯中,遇到許多交大學長,從他們身上學習很多。

二十年來,我見證了台灣電子業的黃金年代,但近幾年,產業出現激烈的典範移轉,台灣企業也由興盛走向衰敗,讓人看了非常心急,有些話也不吐不快。因此,未來透過這個專欄,我將以產業轉型為主題,探討台灣必需面對的一連串挑戰,從整併、接班、品牌,到跨國經營、專利訴訟等,都將是我關心的議題,也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關心討論,一起思考台灣的未來。

談到台灣電子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我認為是企業規模普遍太小,無法面對國際大廠的競爭,也因此,合併收購的重要性更加突顯,先做大,接下來才能做強,這是當今刻不容緩的抉擇。

過去,台灣企業一向以中小企業為主,優點是靈活彈性,但缺點是資源過於分散,無法集中力量。如今,這個問題愈來愈迫切,因為產業典範移轉,國際大廠從蘋果、Google、亞馬遜到三星,不是掌握軟硬體資源,就是進行價值全面整合的超級大廠,台灣在這種競賽中,已被迫要做出改變。

例如最近聯發科與晨星宣布合併,合併後員工可達近一萬人,但從市值、營業額、專利等條件來看,都還輸高通或博通一大截,未來還要很努力才能追上。但是,台灣還有很多IC設計公司研發人數規模僅有百人或幾十人,頂多只能在很小規模的產品市場上競爭,不容易打造出具備平台競爭力的拳頭企業。

合併的效益與重要性,如今更為重要,因為當外在環境競爭加劇時,只有減少重覆投資與浪費,才能讓台灣建構足夠強的企業,另一方面,台灣目前還有更多重要的事等著大家去做,若能把人才資源釋放出來,也可讓更多人去做創新的事。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思考,為什麼國內的筆電代工廠一定要五家?能不能併為三家,讓規模更大、競爭力更強,也不至於讓那些外國買主到台灣亂殺價。另外,經營日益艱困的面板、LED、太陽能產業,能不能推動更多的合併案,建立幾家能夠立足於國際市場的大企業?

有人說,台灣的優勢就在中小企業,應該好好發揮,這一點我同意,但當企業已打到國際舞台時,就不能再以中小企業的心態來經營。很多人都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想法,沒有人不想自己創業當老板,但當企業規模擴大,變成上市櫃公司後,就不再只有個人喜好而已。

合併,其實嚴格考驗企業主的智慧,為了公司長遠的發展,忍痛做出決定,放手將公司交給經營能力更出色的團隊,恐怕也是必要的選擇。因此,我很佩服晨星董事長梁公偉先生,他願意把公司併入聯發科,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我常常覺得,台灣科技業過去有一段很輝煌的歷史,但順風牌很容易打,大家過慣好日子後,現在面對逆境時,卻有很多人拿不出辦法,CEO無法做重要轉型決策,董事會也無法為企業找到好的CEO,任憑競爭力一日一日流失消退,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在聯發科宣布與晨星合併後,我也注意到了勝華科技的消息。勝華宣布將跨足LED照明的品牌市場,以及智慧電視的品牌市場,看了這則報導,不由得讓人產生很大的疑問,在全世界產業都在進行整合之際,勝華沒有盡全力鞏固仍有相當大發展機會的觸控面板產業,卻宣布進軍兩個完全不同的產業,而且還是障礙更高的品牌市場,這樣的布局,對企業是好的選擇嗎?

產業的典範移轉仍在持續進行,企業的轉型難度確實也很高,在資源及人才都很珍貴的今天,抉擇已經不多,希望每個CEO都能有清晰的思考,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