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微軟與Google推出自己品牌的平板電腦,三星跨入軟體與應用的開發,而台灣企業在硬體價格不斷被軟體應用擠壓下,已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到底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三大挑戰?又該如何尋求解套的機會呢?

文/林宏文

零利時代來臨,對於過去在資訊產業價值鏈中專注在製造代工的台灣電子業,面臨的挑戰將是歷來最大,而且,不論是從品牌製造代工及零組件產業,都將受到全面的衝擊。

 

台灣電子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軟體與應用當道,而且價值遠勝過硬體,但是台灣過去一直專注硬體的開發與生產,很多公司的執行長沒有軟體經驗,公司內也缺乏軟體的經營及開發人才,無法在資訊產業生態體系已經轉變的今天,為企業轉型注入新的思惟。

 

至於第二個大挑戰則是,關鍵零組件的重要性愈來愈突顯,但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製造,不僅涉及經濟規模更大的研發競賽與專利戰爭,又與品牌廠是否強力支持或出手投資有關,台灣企業的經濟規模不夠大,又無強勢品牌支持,在專利戰上也居於弱勢,未來的處境堪慮。

 

第三大挑戰則是,以目前最強勢的蘋果三星亞馬遜等三家企業為例,品牌廠商已掌握了垂直整合的價值鏈,即使連Google及微軟等公司,都已計畫推出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來鞏固本身在價值鏈中的影響力。換句話說,當整個生態體系被大廠全面壟斷後,過去僅在供應鏈管理上比較強的品牌企業,價值立即被邊緣化,受到的衝擊將難以想像。

 

這三大挑戰,正是零利時代對台灣企業帶來的巨大災難,對很多公司來說,也是難以跨躍的關卡,而且一道比一道困難,要完全扭轉已不可能。而在這三大挑戰中,對台灣最嚴厲的,就是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所指的軟實力驅動的經濟」。

 

不過,在因應這些挑戰時,依然有三件事是當務之急,也可視為是台灣企業想走出困境的三大解藥。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認為,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最先要加緊進行的,就是積極進行整併。

 

過去,台灣企業多屬中小企業,資源人才都很有限,在面對國際大廠以經濟規模與上下游整合的競爭模式下,台灣企業規模都太小,已很難與大廠競爭,只有透過更多的合併,讓資源及人才有效整合提升價值。因此,類似聯發科與晨星兆遠與中美藍晶等企業的合併,應該更積極進行,讓台灣內部資源更集結,也可避免同質性競爭而淪落至價格戰。

 

其實,以聯發科與晨星合併為例,雖然兩家公司是台灣IC設計業的前兩大,但合併後,營收只能排到全球第四名,次於高通博通與超微,而且合併後的規模,與第一名的高通差距依然很大,從市值看高通是聯發科的八倍,營收是四倍,員工數目也有1.6倍(見表一)

 

此外,在產業上下游的聯盟關係上,台灣也要積極進行內部深度的戰略結盟。三星透過垂直整合的關鍵零組件製造,打敗了台灣專業分工的產業型態,至於蘋果、Google、微軟如今更運用品牌與軟體應用平台,同樣進行綿密的上下游整合,但台灣產業界卻缺乏自己內部的結盟,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近來,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說,台灣電子業過去被稱為代工製造,但其實應正名為「研製服務」,這是一個相當精準的說法。但若仔細拆解這個詞,過去台灣偏重在「製造」與「服務」,但未來「研發」的重要性會更提升,而要拉高研發的比重,台灣上下游產業聯盟關係的強化就是首要工作。

 

例如,在手機產業中,半導體晶片與手機開發的關係至為關鍵,但是,過去台灣這兩大產業的整合關係太弱,從早期的明基華寶到現在的宏達電,都以採用歐美晶片為主,而從台灣起家的聯發科,儘管已達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占,但合作對象依然以大陸品牌及白牌業者為主,面對手機市場也是M型的發展,未來台灣要不要將低價手機全部拱手讓給大陸,這是重要的課題,更是台灣手機產業重新整合的重要契機。

 

此外,像三星的手機配備AMOLED的面板,讓消費者一看到就不由得發出驚嘆的一聲「哇!」,但全球的筆電設計製造重鎮都在台灣,而供應筆電的重要關鍵零組件也在台灣,但近年來我們已很少聽到,台灣在筆電的功能配備上有做出什麼具特色的應用,如今大部分的創新都是跟隨著蘋果的腳步走。筆電如今面臨平板電腦的強烈衝擊,未來若不拿出辦法來,恐怕這項占國內電子業比重最高的產業,包括廣達仁寶緯創和碩及英業達等公司,兩年後就會面臨很大的生存危機。

 

至於第三項解藥是難度最高的挑戰,那就是從軟體與應用著手,去建構企業獨特的競爭力,並走出台灣自己的一條路。六月中上任的三星新執行長權五鉉,已將軟體與應用視為三星未來最重要的工作,而同屬一個競爭陣營的台灣,至目前為止並未有企業能夠如此大規模地宣示。

 

近來在大陸竄紅的小米機,就是因為從手機發燒友的另類角度切入,讓粉絲能夠參與手機的設計,這套作法讓小米機成為當今大陸最夯的手機,而中國一年手機市場達三億支,小米才成立兩年,今年手機銷售目標六百萬支,雖然只占到二%,但就奠立了小米的市場地位,也顯示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只要找到對的商業模式,仍有極大潛力創造出更多的驚奇。

 

台灣科技產業有眾多優秀人才,赴大陸投資的時間也都很早,但早進入的優勢,卻僅限於利用當地的勞動與生產條件,對於品牌與市場的經營並不深入,當然也累積不出較具影響力的3C電子品牌,如今大陸品牌全面崛起,處於落後態勢的台灣業者要追趕已不容易,但是,大陸這塊新興市場仍有相當多的機會,是台灣企業無法迴避的市場,只有正面迎戰,才有機會再創台灣電子業的高峰。

 

 

 

表一,聯發科與晨星合併,規模仍落後高通甚多

:合併營收及EPS是以2011年計算,市值則以72日為準

公司

市值

營收

EPS

員工數

高通

964億美元

173.6億美元

2.86美元

約1.6萬人

博通

186億美元

74億美元

1.4美元

1.2萬人

超微

42.4億美元

65.4億美元

-0.83美元

約1.2萬人

聯發科(合併晨星後)

120億美元

43.7億美元

12-13

1萬人

高通是聯發科的倍數

8

4

7

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