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好朋友林明定在五月底寫的,特別徵得明定的同意放在我的部落格裡。

TMF被我們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先生搞得亂七八糟,馬總統在前面一直喊要推動生技產業,但吳院長不僅沒行動,還把張有德的申請案擺在桌上半年,難怪蕭副總統要出來罵,官員要換腦袋,要把當年推動半導體產業的魄力拿出來,其實指的就是行政院長。

如今,吳敦義極有可能成為副總統侯選人,想想真是可悲,台灣的產業發展,早就被這些政客給搞垮,從DRAM整合案,替代能源方案,再到生技鑽石起飛方案,都看不到政府的作為,民間其實也不用再冀望政府會做什麼,還是自己救自己比較快。

昨天又看到馬總統喊出,要把明年訂為「高畫質數位電視元年」,心裡又開始覺得毛毛的,果真是選舉快到了,先開支票再說!       

                                                       

                   宏文                   2011年6月10日早上

 

TMF (Taiwan Medtech Fund)基金操盤人~

低調張有德像『傳教士』潛行台灣生技創投路….

 

\林明定   

 

很少人知道,目前全世界心導管支架手術必須使用的血管內超音波以及鼠蹊部止血器材,原來都是出自張有德的成功研發。

這些年來,虔誠基督徒的張有德往來台灣與海外像個『傳教士』,他主導成立的TMF基金是目前民間唯一真正啟動的生技創投基金案,但在政策與法規無法配套的環境挑戰下,荊棘之路備受挑戰,更受外界矚目…..

 

從扁政府時代的「兩兆雙星」計畫到20093月馬政府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為吸引民間資金投入生技產業,政府都提出了成立具規模的生技創投基金政策,由政府與民間資金共同合作組成,希望組織國際級專業團隊,扶植國內生技產業,及投資國內、外具獲利潛力的生技案源。

扁政府時期,這個生技創投基金政策口號,業界一般稱為Mega Fund(Mega意即規模很大);來到馬政府,Mega Fund有了更具體正式的方案 BVC (Biotechnology Venture Capital)
而從Mega Fund開始,位於舊金山矽谷的美國醫療器械創投業龍頭 Vertical 合夥人-台灣出身的張有德,就漸漸開始在台灣與海外生技搭橋的工作中,成了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在美國生技創投界能闖出名號的台灣人其實除了張有德外,還有專注新藥開發的加州創投公司 Vivo創辦人孔繁健;而當時的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因為是世界排名第五大創投,使得負責海外投資部門、後來自行創業浩理生技管理顧問的李世仁,也在華爾街為台灣闖出不少知名度。

最知名的莫過於2002年因氣喘藥物Xolair 成功獲得美國FDA 核准上市,從此活躍於兩岸三地製藥界女強人的前Tanox 執行長唐南珊;還有一向直率敢言,美西創投及投資銀行業搶手諮詢顧問的中研院院士、專長細胞生物學的哈佛退休榮譽教授陳良博。

2002年後,逢國際生技起飛時期,扁政府祭出了Mega Fund吸引了這些海外創投家一波返鄉貢獻熱潮。當時孔繁健曾成立BioAisa 並在台北世貿中心設有窗口;而如日中天的唐南珊在亞洲更是所到之處備受尊寵,然而Tanox希望在台灣設廠的投資案終究無功而返。

而後來是國發基金投資宇昌生技主要推手的陳良博,在當時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力促下,也一度公開允諾投入由時任財團法人生技中心董事長何壽川預計籌募30億元的生技創業種子基金操盤人(Taiwan Biotechnology Fund),還為此向哈佛醫學院申請退休,但後來因為資金募集規模未達預期而無疾而終,最後演變成何壽川獨撐而成立了今天的上智創投。

相較於這些受媒體關注的檯面上人物,當時的張有德分貝很低,儘管當時政府大張旗鼓、加上有蔡英文支持及私人投資的基金--台懋生技投資說明會上,張有德是陳良博、Genetech 副總裁楊育民(哥哥是馬偕醫院副院長楊育政)之外的三大報告人之一,他一直都不是媒體的焦點。

 

低調寡言 不放棄台灣

Mega Fund 走的顛顛簸簸,當時財政部長林全一張狀令下來,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已經發展有成,政府不該繼續優惠高科技業投資抵減與租稅減免,極度依賴創投與研發共生共榮、才剛準備開口說話的新興生技產業,無異被政府打掉一顆大門牙,生技創投利基大大減少、無力伸展,也造成了前幾年台灣生技產業一度冷卻、低迷的主因之一。

卻在這段期間,大陸開放經濟起飛、熱錢流竄,一度是國際創投業作為亞洲觀察站,也是前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極力付出心力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在邀請重量級國際人物及創投家來台,「真有說不出來的困窘,」一位工作人員不諱言的抱怨,因為國際創投業玩家紛紛往中國鑽了。

而這群集國際聲望與專業在身的台灣創投家,儘管仍抱有懷鄉之情,但因為都有美國籍護照,一樣是大陸極力邀請甚至拉攏的對象。中國政府清楚,當今世界大藥廠藥物開發有今天的成就,台灣人在其中的貢獻與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

曾在中華開發叱吒風雲的當家之一胡定吾,目前在上海的創投基金不僅有當地政府的支持,規模比台灣當時的生華創投更大,據上海創投同業表示,「少說有六十億人民幣」;當國際藥廠紛紛把新藥研發中心設到上海張江,孔繁健往來美國、大陸,台灣順道駐足,他在美國的創投規模不斷獲得挹注,Vivo目前旗下已經擁有超過四個投資基金。

後來加入紐約投資銀行OrbiMed Advisors常務董事、負責拓展亞洲業務的唐南珊,至今仍是大陸大學和知名生技論壇受邀演講的上賓,知情人士透露,「政府在創投這塊若沒有解套,她打算直接跳過台灣到上海發展OrbiMed的大中國業務!」而手上擁有多家擬投資大中國生技之國際巨型基金邀請的李世仁,還在最後努力,目前正與唐南珊的昕耀生技創投基金合併為易生創投基金 (EazyLife Science Venture Capital Fund) 持續向政府遞件,希望能能成為繼張有德的TMF基金後,闖關為第二件創投基金。

而目前仍是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的陳良博,在看到大陸不遺餘力扶植生技,他對台灣政府幾乎失去耐性,在馬政府通過「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看似信心滿滿的當下,他不假辭色地砲轟,「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黃金時期已過,現在再談起飛,已經太遲!

一直到了這時候,很少對媒體正面發言,許多生技業老闆耳聞但不熟悉的張有德,才浮上了檯面成為焦點。經建會前後任主委陳添枝、蔡勳雄在為「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尋覓政府注資成立的600億生技創投航空母艦總舵手時,張有德成了最早鎖定的人選。

今年57歲的張有德出生台中豐原,在點頭接受本刊專訪時,還是一貫的低調,言論維持重點,只對問題分析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虔誠基督徒的他不喜歡抱怨和批評。

近年來,他一樣每年到大陸參加國際生技創投論壇,大陸創投與人才國際化程度進展飛速,置身其中像在矽谷沒有兩樣,「但總覺得 Missing Something(少了點甚麼),等上了回台灣的飛機上,我知道缺少甚麼了…,」張有德說:「這是人與人間的信任感覺,『軟實力』,我對台灣還是有信心!

 

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人才培訓計畫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裡,當台灣生技產業瀰漫著重新思索道路與方向的氛圍,張有德仍不間斷回台灣,接觸過他的人形容「像個傳教士」,因為他選擇專注基礎建設與人才培育的回饋與付出,張有德說,「生技產業以創新為基礎,人才是創新與動力的來源」,但因為這不是媒體能炒作的冷門題材,但也符合了張有德沉默的風格。

2008年,史丹佛大學和台灣簽訂了為期五年的「醫療器材產業設計人才培訓」計畫,由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負責執行,期望為台灣所需的高階醫療器材產品設計和產業化實務培育跨領域人才,讓已經有精密機械產業基礎的台灣,有機會創造出高附加價值的高階醫療器材產業。

「史丹佛計畫」就是由張有德以及國科會駐舊金山科技組長楊啟航共同提案,張有德動用了他個人與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心血管權威醫師及教授 Peter J. Fitzgerald 多年情誼而促成。

Peter 每年親自赴台遴選到史丹福受訓的學員,受訓者必須學習新創一間醫療器材公司所需一切,包括從idea 到形成 Know how、公司的管理營運及保護智慧財產、募集資金及財務管理等。

這個計畫也獲得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支持,他認為,台灣朝向醫療器材是正確的發展方向。目前,該計畫已經培訓出超過十位來自包括工程、臨床醫師等跨領域的學員,結訓後,有學員也正式投入了醫療器材創業行列。

前國科會副主委黃文雄還將這個計畫喻為台灣的第二個「RCA計畫」。台灣半導體產業有今天的成就,政府在1976年推動的「RCA計畫」扮演了重要推手。因為當年RCA計畫送去的人包括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台積電副董曾繁城、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等,如今這些人對產業界的的影響,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上一波的「兩兆雙星」生技發展政策中,新藥開發位居主流,來到「鑽石行動方案」,淺碟型經濟的台灣環境與投資市場受電子產業影響甚深,台灣究竟適不適合回收期長、資金大的新藥發展備受質疑,發展醫療器材則成為鼓勵的新興方向。

有人因此認為,這是政府看上張有德的主因,但張有德淡淡表示「不要追趕機遇,當你追趕時機遇就已經改變了,所有你要具備的是基本的技能、道德,當機遇來時,抓住他。」

 

發明心導管血管內超音波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現在一般民眾已經耳熟能詳的心導管手術「血管內超音波」原來是出自張有德的發明;目前亞培與嬌生兩項心導管手術鼠蹊部止血器材明星產品也是得自張有德帶領的開發。

估計,矽谷有超過四百家醫療器材公司,但華裔CEO從來不超過五個,在2000年正式加入Vertical前,張有德個人就寫下兩次成功案例,美國華人在高階醫療器材開發上擁有全方位產業化經驗,恐怕也無人能出其右!

2009年被清華大學聘為特聘榮譽教授並獲選工學院傑出院友的張有德,是第一屆材料工程系畢業的校友,當時清大材料系的強項其實在冶金,但他個人已經對醫學和人體解剖產生高度興趣。隨後到取得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生物材料系博士學位,該校是全世界人工心臟、腎臟的先驅,也啟蒙了張有德看到醫療器材在手術中佔有關鍵的地位。

取得博士後,張有德先在醫療器材大廠Becton-Dickson旗下的 Deserert Medical 擔任科學家三年,研究的是心導管及心電圖的研究。1989年,張有德加入了史丹福大學教授 Paul Yock 在舊金山成立專攻心血管阻塞手術器材的公司CVIS(Cardiovascular Imaging Systems),擔任技術副總的他不僅在這兒發明了「血管內超音波」,還學到了股票的運作以及醫療器材的商業營運模式。CVIS股票成功上市,並被波士頓科學公司(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 )以一億美金買走。

張有德之後和他在CVIS的班底於1999年又共同創立IVS公司(Integrated Vascular Systems ),擔任總裁和執行長,IVS發明的醫療器材能讓心導管從鼠蹊部抽出時同時止血並與血管癒合,病人二十分鐘就可以下床走路,醫院一天又可以多動幾次手術,高度的市場潛力讓才成立3年的公司就被亞培(Abbot)以一億一千萬美金收購,兩年後亞培將產品正式上市,成為熱門商品。

張有德又緊接著成立Ensure Medical 公司,以不同技術和材料應用於同樣是鼠蹊部止血的產品,兩年後又被嬌生高價收購了。

張有德這點帶領團隊持續的創新能力,讓1988年就已經成立的Vertical group 看上,並進一步邀請還在開創及經營IVS時的張有德同時擔任 vertical 投資的醫療器材公司Embol-X執行長。

不過,Embol-X的經驗並不順遂,公司初步成果董事會不願意7000萬美金就割愛,結果公司在多花了4000萬美金進行臨床實驗後效果不如預期,而其中一項衍生商品的專利賣給了波士頓科學公司,產品後來卻非常成功,所以錢也被波士頓科學賺走了。

儘管如此,vertical當時的四位合夥人仍力邀張有德在2000年成了公司的第五位合夥人。

加入Vertical 不久,公司投資一家從事骨骼疏鬆破裂治療的 Kyphon面臨了無法存續的重大危機,張有德臨危介入接任執行長,他透過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公司專利重整,同時以專業的臨床經驗重啟與FDA審查的溝通與互動。最後,讓年營收只有五千萬美元的Kyphon 股票上市,並達市值20億美元,2007年又以39億美金被大廠收購,買方透過併購取得kyphon 獨霸市場的專利。

而張有德這一個轉危為安還高價被收購的戰役,也自此在競爭激烈的矽谷創投業界中,奠定了自己的聲望與地位!

 

法規阻礙募資

只是,給人印象總是溫文儒雅、對人態度客氣有禮的張有德,多年來儘管默默支持台灣生技發展並付出具體行動,但台灣似乎並沒有給予同等的回饋。

張有德響應行政院生技創投的重要性,提出了TMF(Taiwan Medtech Fund)生技創投基金申請案,並早於去年10月國發基金通過審查。TMF計劃募資二億美金,國發基金投資4 8千萬美元,投資標的以醫療器材為主,開發部分新藥。

TMF今年正式向行政院遞件,卻在行政院院長辦公室的案頭上一擱四個月,導致其他有意遞件的其它創投基金更裹足不前了。

一直到4月底,經過行政院政務委員朱敬一在總統府的財經月報報告後,總統馬英九指示要政府全力推動,副總統蕭萬長更直接點名要行政院「把烏紗帽拿在手上大膽去做!」但儘管如此,具有「生技起飛鑽石方案」第一支及指標性創投基金的TMF,遲未獲行政院發函核准。

行政院仍以必須確保國發基金投入效益與風險管理,以及要建立更完整生技創投基金監督管理機制為由,原已經對外公告的遊戲規則「生技創業投資事業審查及管理要點」也嚴謹調整,不但要求基金、管理顧問公司必須設於國內;經營團隊必須專職、專任經營;重大投資項目,國發基金有實質否決權;財務主管也需國發基金等主要股東同意。這些規則比日本、紐西蘭和新加坡都嚴格。

「行政院對生技及創投太外行了,這一公告下來,引來李鍾熙帶領的中華生技產業發展協會祭出新聞稿集體發難。有業者對本刊透露,政府效率頭腳不協調,「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有「七大天王」之稱的委員們(翁啟惠、朱敬一、張晉福、陳添枝最早的四位起草人,以及蔡勳雄、劉憶如、陳明豐)對行動方案推動兩年仍遲遲無法啟動成案,已傳出有意醞釀集體辭職了!

且據了解,去年國發基金通過TMF後,為生技創投開啟希望之窗,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以及立法院長王金平,兩院院長還為積極推動產業支持政府創投基金的成立,主動出面透過生策會邀集民間產業及財團餐聚,鼓勵大家募資,但出席反應不甚熱絡。

現在,法規障礙仍擋門前,張有德坦承,法規不友善讓募資更辛苦,「好不容易一些原本有興趣加入的外國和本地資金都在重新考慮。」

已經提出易生創投基金申請的李世仁也說,「外資一進一出交給台灣政府的稅幾乎高達30% ,這樣的條件下,大家都很難募到錢。」

因此,TMF是否能很快募資成功?業界都在觀望。只是,張有德仍是平靜地回應,「眼光要放遠一點,」他希望將他熟悉的創新醫療器材產業帶進台灣,是他現階段人生的目標,「不會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