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祥

 

六月底,安徽省會合肥市,台灣力晶半導體與合肥市政府合資的晶合集成公司,熱鬧地舉行竣工典禮與試產儀式。代表台灣方的力晶董事長陳瑞隆與執行長黃崇仁,與合肥市政府的龐大代表團一起亮相,眾多從IC設計、設備、材料等公司的主管,在已完工的廠房與會場中穿梭,這群與晶合建廠奮戰近二年的協力廠商,幾乎清一色來自台灣。

 

隔一天,場景轉到陝西省西安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安靜的校園內,由美商新思科技(Synopsys)首度舉辦的海峽兩岸電子IC設計大賽正式登場,吸引台灣五隊及大陸十一隊做最後PK,結果來自台灣成功大學電機所的三位學生,以「運用機器學習功能以實現對於人體復健需求的動作偵測、追蹤與即時回饋」的作品獲得評審委員一致青睞而贏得第一名的殊榮。

 

兩個看起來不很相關的事件,卻指向同一個現實情況。在半導體產業的推動上,中國大陸正加足馬力全速進行,但是,基礎雄厚的台灣,不論經驗或人才,都還是領先中國,此外,在中國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時,台灣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幫手。

 

兩年前,中國在十三五計畫中揭櫫的〈中國製造 2025〉,明確制定 2020 年晶片自給率目標將達到 40%2025 年要達到 70%。在相關配套政策與龐大資金的扶植下,2016年至2018年的設備投資額,將從64.6億美元、68.4億美元,大幅增加到明年的110.4億美元,一舉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設備市場。

 

也因為中國投資計畫太龐大,明年起產能大幅開出來,將對全球半導體供需造成巨大衝擊,目前已有不少預測機構評估,從去年起一直延伸到今年的半導體榮景,很可能只是暴風雨來襲前的寧靜,預料明年景氣將出現反轉,並面臨長達數年的大修正。

 

只是,中國大國崛起,是否在半導體產業也會一帆風順?紅色供應鏈對全球的衝擊,有預期中那麼大嗎?走訪大陸幾個半導體重鎮,聽聽產業界的心聲,就可以理解到,中國半導體業在邁向輝煌盛世前,仍有不少障礙與危機要解決。

  

危機一,投資遍地開花 部分地區不具產業基礎

 

首先,中國半導體投資案,可以說是遍布大江南北,近年來主要投資大廠如老牌的華力微電子、中芯國際外,還有長江存儲、福建晉華、廈門聯電清華紫光、合肥長鑫晶合等新興公司。至於投資地點則從上海、北京,擴及武漢、西安、合肥、南京、濟南、重慶、成都、無錫、深圳、晉江、福州等地,從北到南超過十幾個城市,都如火如茶投入半導體。

 

不過,產業界也很清楚,目前中央撥下來的大基金有二百億美元,至於地方基金則宣稱投入一千億美元,但實際執行情況則是,大基金確實已投資下去,但地方基金到位的卻不到三成也就是說,許多先前宣稱的建廠計畫,到最後很可能無疾而終,即使廠房蓋起來了,但後續設備投資恐怕也無法繼續。

 

 身兼西安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心、西安集成電路設計專業孵化器主任的韓樂福說,他從二千年就進半導體行業,看過很多產業的變化,他覺得此刻大家都很「火熱」,他自己反而比較「冷靜」。他說,各省大動作投入半導體,但有一些地方不具備產業基礎,人才、技術、產品都缺,「建廠很容易,但產品在那裡?技術在那裡?廠蓋完後,煩惱就跟著來了。」

 

事實上,在眾多投入半導體業的城市,確實有些地方並不具備發展基礎,   一位大陸產業界大老就說,過去台灣成功的經驗,是因為產業有群聚效應,但如今中國那麼大,到處都要蓋廠,資源已經太分散,「我實在看不懂,光一個福建省,從廈門、福州到晉江,每個地方都搶著蓋廠,這樣會成嗎?

 

至於比較被看好的城市,例如光纖技術重鎮的武漢、具國防電子基礎的西安,以及擁有家電、筆電及面板等產業的合肥等,  這些地方不僅具備產業聚落,電子相關科技的學研單位眾多,人才不虞匱乏,產業前景較被看好。

 

 

危機二,大廠技術保護嚴密 只能靠二線廠貢獻

 

不過,即使擁有其他產業基礎,但半導體技術終究不同,大陸想全面投入,仍然得靠引進國際大廠技術。只是,包括英特爾投資大連、三星投資西安、 SK海力士在無錫、台積電在南京,這些一線大廠都採獨資模式,對於技術的保護可以說是滴水不漏,幾乎沒有外流的可能。

 

一位大陸半導體公司主管就說,以他自己親身的經驗,有一次和一群老師率隊去三星參訪,結果在晶圓廠外面,三星只准許學生進去,老師全部不准進去,對照之前他到新竹參觀台積電十二吋廠,大家衣服換一換就進去看,實在差很多。「其實三星真地想太多了,就算給別人看,也不一定學得會,他們實在是太自戀了。」

 

相較於一線廠都是獨資,二線廠則都採合資型態,原因很簡單,因為大陸各地政府基金都要求,二線廠可以出少一點錢,取得一定的技術股,但必需帶技術去。因此包括聯電、力晶、格羅方德等公司,都有義務進行技術移轉,並且確保未來廠房營運順利,真正為地方創造產值或外匯。

 

以晶合的合作模式為例,力晶初期不用出資,可取得一定的技術股,還有未來部分產能使用權,但需要負責技術移轉及人員培訓,包括從晶圓廠的建廠、營運、品質到企業管理系統等,至今已完成 5,000 份技術文件移轉。此外,目前晶合總員工數約 800 人,其中以力晶為骨幹就招募了250位台灣技術人才,而晶合與力晶彼此也互派人員支援或訓練,成為近來兩岸頗具規模的技術交流之一。

 

危機三,海外併購喊得響  但最後只併到兩家

 

其實,台灣成為大陸許多半導體廠的技術來源,早就是不爭的事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各國對於中國崛起都忌憚三分,美、日、韓等先進國家都對技術外流至中國非常敏感,因此也產生各種防堵措施。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各國都在阻止中國大陸進行海外併購。根據統計,在中國大舉宣布收購海外半導體企業的 2015 年,總計提出的海外半導體併購金額高達 430 億美元,但最後實際交易只有52億美元,主因就是監管機構嚴審,其中美國政府擋下來的案子最多。

 

因此,在中國一番猛攻搶標後,最後其實只買到了美商豪威(OmniVision)與矽成兩家公司,其他都以失敗收場。但是,矽成是由台灣留美學生李學勉、韓光宇所創立,至於豪威創辦人洪筱英與吳日正分別來自上海與台灣,基本上都是華人甚至台灣人為營運主體的公司,並非美系半導體公司。 

 

不過,即使台灣人如今被大陸企業重用,但未來中國本地人才勢必全面接手。以大陸晶圓代工廠中芯為例,過去主要團隊以台灣人才為主,前三任執行長張汝京、王寧國、邱慈雲都來自台灣,但經過十七年來的培養,大陸本地人才也已茁壯,五月初中芯發布新執行長人選,就是由本土出身的趙海軍接手。

 

一位與中芯業務往來多年的台灣IC設計公司總經理說,邱慈雲任職執行長期間,連續 五年中芯都獲利,雖然獲利不多,但經營績效已是三位執行長中最好的。如今邱慈雲被換掉,可能有兩大原因,「一方面因為他是台灣人,二方面則是二八奈米製程技術較原先預估晚了一年。」

 

危機四,以挖角取得技術  將面對新一波專利訴訟

 

從技術與產品來看,許多大陸公司因為無法取得授權,只能靠挖角日、韓及台灣團隊,想辦法拼湊組合起來。以 DRAM為例,目前代表性公司合肥長鑫由於沒有取得國際DRAM大廠授權,因此從韓國SK海力士、日本爾必達及台灣華亞科挖角,其中前華亞科資深副總劉大維也被延攬其中。

 

至於3D NAND Flash 代表企業武漢新芯,如今已和紫光集團合組長江存儲,技術來源就是已經併入賽普拉斯(Cypress)的飛索半導體(Spansion)。不過,雙方的合作傳聞目前都還沒有動靜,日前長江存儲還發布新聞稿澄清,表示從未發表過 32  3D NAND Flash 今年量產的消息,未來後續發展恐怕還要再觀察。

 

根據IC Insights今年二月公布的報告,中國半導體業倚賴挖角與模仿建立技術基礎,是冒著極大的專利侵權風險,過去中芯就曾侵犯台積電的邏輯製程專利,至於在記憶體技術上,專利既多且廣,美日韓等大廠都已累積數十年基礎,未來中國企業將面臨新一波專利訴訟。IC Insights也預期,中國要在2025年達到半導體自給自足的目標,有相當大的困難。

 

 華中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鄒雪城說,大陸在半導體行業摸索多年,如今可以說已找到一個比較正確而且成功的模式,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武漢已成為發展國家儲存器的重鎮,「這個任務既十分光榮,也十分艱巨,需要下定決心,爭一口氣。

 

鄒雪城目前身兼武漢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主任、武漢積體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十多年前,他就曾代表武漢與國際半導體廠進行合作談判,也曾投票反對武漢新芯成立的必要性,原因就是當時產業發展的環境與條件都不成熟,而且規模太小,還採取由中芯託管的方式,成功機會不高,不過,如今他認為環境條件都成熟了,因此積極推動武漢參與國家240億美元存儲器的計畫。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郝躍表示,他多年來與台灣半導體公司交流,對於台灣從業人員的敬業態度印象深刻,這也是大陸產業界可以好好學習的。郝躍也不諱言,大陸在大舉投入半導體建設的同時,也要非常注意人才不足的問題。郝躍早在二千年就投入氮化鉀(GaN)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在沒有經費、沒有基礎下自己做設備,並且成功開發出產品,他帶領的團隊,如今都是中國半導體業的重要人才。

 

一位大陸半導體業界大老說,大陸近幾年物價高漲,投資環境惡化,對國際半導體人才的吸引力已明顯下降,因此近來中國研擬的上海五十條,就是希望能夠放寬並加強對海外人才的招募。

 

目前擔任美商新思科技台灣總經理的李明哲,在二oo九至二o一四年間,曾派駐大陸擔任新思科技中國總經理,對大陸半導體業的觀察相當深入。他認為,半導體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耕耘的行業,大陸一流人才都去搞金融或網路,願意投入技術開發的人,相對少很多。台灣因為半導體有很深的基礎,一流人才都投入這個行業,至今還是有很好的優勢,不必太小看自己。

 

「以大陸現在的氛圍來說,整個社會比較追求速成,最好投入互聯網產業,一個產品推出三個月就見真章。但是一顆IC從開發到生產,至少要十八個月才完成,這種速度實在太慢了,願意忍受這種寂寞的人真的很少。」李明哲說。

 

換個角度想,過去台灣限制面板產業到中國投資,讓「兩隻老虎」友達、群創無法參與大陸面板業的建設與成長,也阻斷了整個面板上下游供應鏈的商機,如今大陸半導體業重度仰賴台灣的力量,至少在大陸崛起過程中,台灣還能分到一杯,也不見得不好,這可能也是大陸產業邁向盛世前,台灣可以緊抓住的最後一波商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