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8 01:5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交通部以Uber沒有做到「納管、納保、納稅」而連續開罰下,Uber已從2月10日起暫停在台服務,對於政府管理方式或是對Uber不願妥協的強硬作法,各界已有許多討論。不過,這個與台灣創新經濟發展相當關鍵的事件,如今以這個結局收場,對Uber或廣大消費者來說,肯定是雙輸的結果,至於貫徹公權力的政府,或許在公平性與安全要求上做到把關的責任,但強硬擋下Uber容易,最重要的是台灣要如何面對即將大舉來襲的創新經濟?又該如何引導民間創新創業力量,投入這個新經濟的改造工程?恐怕才是接下來的課題。

 

平心而論,Uber在台提供服務的四年間,確實對民眾的乘車體驗帶來全新感受,也對現有的計程車業產生極大的競爭壓力與示範效果。若不談Uber與現行法令抵觸的部分,純從服務的角度來看,Uber這種創新經濟的商業模式,確實為社會帶來一股革新的力量。更進一步來看,如今全世界都在推動創新經濟,類似Uber的服務肯定會一直冒出來,也將不斷挑戰各行業中的舊習慣與舊制度,政府與民間是否已調整好心態,準備在各行各業中都接受這種壓力測試?

從交通部與Uber的攻防戰中可以看出,對於許多創新經濟產業的規範,立法速度至為重要,多元計程車方案不見得是不好的方案,但卻太晚推出。況且,許多國家立法已走在前面,有許多進步的法規可以參考,唯獨台灣訂出全世界最嚴格的法規。未來數位經濟牽涉範圍廣泛,立法人員需加速認識網路經濟,增加對跨領域的研究與涉獵,才能兼顧立法速度與品質。

此外,若仔細檢討「三納」,政府也還有進步的空間。例如在納管部分,自用小客車司機要申請轉營業的流程,只要充分運用警政單位建立的犯罪前科、違規等大數據資料,就可以更簡化,也更快確認申請人是否在禁止之列。而當納管速度加快,業者取得合法營業後,保險與繳稅就更容易進行,在網路與大數據等資料加入後,未來此類保險合約也需要重新議定,對相關行業也將帶來鉅變與商機。

其次,當Uber暫停服務後,目前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消費者對服務有強烈需求,卻無法獲得滿足,即使有部分業者提供類似服務,但沒有成氣候的業者可以接手,短期內一定會對其他有意來台提供創新服務的業者,形成一種嚇阻效果。

因此,破壞後必須有建設,台灣要營造一個接納創新經濟的開放環境,讓國外業者能夠有所遵循,同時更重要的是,重新回到台灣本地創新創業動能的主題上,讓本地的網路創新力量也能源源不絕地投入,才是接下來最重要的課題。

其實,在推動創新創業上,許多輿論將疲弱的創新力量責難加諸在政府身上,但歸根究柢,國內創新創業動能不足,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整體社會對網路經濟不夠重視與投入,才是根本問題。例如,台灣社會並不推崇創新創業,絕大多數父母也不鼓勵孩子創業,至於小型企業雖然不乏創業家精神,但中大型企業擁有最多資源,卻少有投入資源至創新領域,更糟的是,過去第一、第二代成功的創業家,大多又陷入產業轉型的調整中,不少人仍在苦苦奮戰,無法有經驗傳承,或進行投資與收購等動作,也讓創新無從著力。

台灣不僅傳統企業沒有引進資源,新創企業家質與量又不足,彼此無法互相聲援拉抬,如今不論矽谷或中國,許多新經濟企業Google、臉書、阿里、騰訊都不斷投資到新創事業,或以大手筆收購新創企業,其間也不斷彼此聯盟合作,讓創新變成一種風氣甚至時尚,才能夠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Uber暫停服務的衝擊不能小看,亡羊補牢的工作,有賴政府、企業與民間的三方合作才能達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