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信驊創業之初,選擇的雲端伺服器IC是大冷門,但卻讓林鴻明的創業企圖心更為堅定,如今,信驊不僅站上國內IC設計新股王寶座,更反向收購了當年曾想併購信驊的美商Emulex,新霸主的地位將坐得更穩。

 

/王銘祥

 

十月六日,台灣唯一的雲端伺服器IC設計公司信驊,股價收盤高達490.5元,一舉超越了矽力-KY的股價,成為台股中的IC設計股王。儘管隨後信驊股價仍有起落,與矽力-KY的股王爭奪戰尚未落幕,但信驊的崛起,不僅是因為提前十年掌握雲端產業大趨勢,更彰顯了科技業永遠不變的﹁勇於挑戰、敢於不同﹂的創新價值。

 

成立於2004年的信驊,是國內唯一的雲端伺服器IC設計公司,靠著自力投入研究發展,加上台灣至今仍牢牢掌握全球八成伺服器主機板的設計與製造,幾年內就與日商瑞薩(Renasas)及美商Emulex,並列為全球前三大廠之一。今年五月,信驊宣布以三千萬美元收購博通旗下的Emulex子公司,也讓信驊的霸主地位更為鞏固。

此外,信驊從成立後的第八個季度,就開始每季都賺錢,去年EPS(每股稅後純益)10.79元,今年上半年EPS5.71元,雖然獲利只排在國內IC設計業的第五名,但由於股本只有3.18億元,加上毛利率都在54%55%左右,營收又能持續高成長,也讓公司股價與本益比都衝上最高點。

 

至於到底什麼叫做雲端伺服器IC?事實上,雲端產業最重要有伺服器(Server)、交換機(Switch)、儲存(Storage)等三大主要設備,一般公司將資訊中心(Data Center)的設備放在高密度的機房,由於高熱又高噪音,人並不適合進去,這時就需要遠端管理,因此信驊便發展出負責執行遠端管理協定(IPMI)的系統整合晶片(SOC)。由於從遠端進行伺服器管理,也因此稱為雲端伺服器

 

不過,回想信驊的創業歷程,信驊董事長林鴻明坦誠,創業本來並不在他人生的規劃中,主因是他在矽統科技服務十多年,之後又獨立出來負責圖誠科技,但因聯電入主矽統後,強勢進行人事改組,他與團隊只能被迫離開。

 

也因為人生突如其來的失業,讓他體會到專業經理人的悲哀,因此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平台,於是,他號召過去在矽統與圖誠等老同事,包括行銷業務副總陳清宏、產品開發副總黃鴻儒等大將,一起創辦了信驊。

 

至於會選擇切入雲端伺服器市場,則是因為林鴻明有一次與廣達雲端伺服器事業處副總楊晴華打球,楊晴華提到雲端伺服器產業正快速崛起,但當時全球僅有瑞薩一家公司提供晶片,已開始生產伺服器的廣達,因此鼓勵林鴻明團隊朝這個方向做,也讓台灣伺服器產業可以有更多的半導體零件來源。

 

林鴻明回憶,創業之初,有一次與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見面,林百里講到,﹁未來的電腦運算資源將會如同電力一般,到處都有,隨插即用。這個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大趨勢,會讓伺服器銷售大幅提升。﹂這個說法,本來大家都半信半疑,但也促使他往雲端之路邁進,如今雲端已成市場主流,不僅讓他與團隊相當佩服林百里的遠見,也很慶幸信驊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不過,要走別人不走的路,需要極大勇氣。事實上,在信驊成立前後,當時IC設計業最熱門的兩個創業題目,一個是無線區域網路(WiFi),另一個是USB3.0(通用串列匯流排,也就是隨身碟內的IC)。其中光是WiFi相關的創業公司,在美、台等地就有高達三十多家,吸納數億美元的天使與創投資金投入。

 

林鴻明說,當時對於這種熱門題目,他就覺得躲遠一點比較好。他透露自己觀察IC設計業這麼多年,選擇題目有兩個原則,﹁第一,若報紙說前景看好的產業,千萬不要做,一定會很慘。第二,若去問身旁朋友,大家都說好的題目,也一定不要做,一樣很慘。﹂林鴻明很正經地說,當時他跟朋友說要做雲端伺服器IC,結果沒有人看好,卻讓他更覺得這個題目一定可以成功。

 

果然,當年瘋狂投入熱門題目的IC設計公司,最後證明只有少數幾家能夠存活及成功;而當時認為他的題目太冷門的人,如今看著信驊成為股王,每個人都相當扼腕。

 

創業過程中,還有一件事值得提。在林鴻明創業一年多,當時全球第二大IC設計公司博通看好信驊的潛力,出了比原始投資十倍以上的收購價,讓持有公司股份超過七成的林鴻明相當動心,也讓他陷入好一陣子的「天人交戰」,心想這次真的可以大賺一票退休了。

 

不過,後來一位團隊成員點醒他,「大家一起創業,你股權那麼高,那我們在幹嘛?林鴻明仔細一想,與自己一起創業的團隊持股並不多,若把公司賣掉,團隊沒有太多好處,就算自己過得很好,後半輩子一定良心不安,於是他不僅決定公司不賣了,還將自己的持股讓出來給其他主管認購,本身持股則降至三成,比團隊加總的數量還少。

 

林鴻明說,這個決定後來對信驊至為重要,因為經營團隊共同參與,讓信驊的團隊作戰力大幅提升,此外團隊主管擁有高持股,可以完全掌控董事會,決策上不會只看短線利益,可以堅持公司的長線策略與目標,也可以減少被其他大股東入主後完全改變方向的機會。

 

O一三年五月,信驊股票上櫃時,三十多位團隊的持股高達26%,比林鴻明的23%還高,這在IC設計業並不常見,員工不僅充分享受公司成長的果實,每位主管也因此擁有更穩定的工作態度、專業與自信,林鴻明也自傲地說,「當時有朋友質疑我,幹嘛把這麼多股票分給團隊?但我覺得,這其實是我在信驊做過最好的一個決定。」

 

更有趣的是,當年想收購信驊的博通,如今深知信驊具備霸主地位,因此將旗下Emulex併給了信驊,而且,原本與高通互爭龍頭的博通,如今更被安華高(Avago)收購,產業競爭之殘酷無情,令人不勝唏噓。

 

在信驊成長過程中,絕對不能漏掉台灣伺服器產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除了早期廣達促成信驊朝雲端計算方向發展外,信驊的成長腳步,可以說就是跟著國內伺服器廠商一起成長茁壯的。

 

白牌伺服器的爆發式成長,是信驊得以站上股王的關鍵。包括臉書、谷哥等快速成長的網路巨擘,過去十年多不再向IBM、惠普及戴爾這些伺服器品牌公司採購,而是直接向台灣的廣達、緯創等公司下單購買,也造就了國內伺服器產業的快速成長,對於信驊的零件需求也更殷切。

 

林鴻明勇於走不一樣的路,早在大學時期就可以看得出來。1984年,他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時,當時班上大部份同學都直接報考研究所,但他卻決定先當兵之後找工作,先了解一下就業市場,再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林鴻明的第一份工作是普騰半導體,是台灣最早期的三家IC設計公司之一,另兩家公司是姜長安創辦的普誠與王國肇成立的太欣。在普騰工作一年,讓他見識到IC設計的未來潛力,於是他便用功準備考試,擠進台大電機研究所碩士班,並把IC設計當成主要修課方向。

 

畢業後,林鴻明趕上1990年代後IC設計高度成長的浪潮,早期台灣IC設計業大部分都以所謂的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為主,研發的能量不足,但他在華隆微電子任職時,加入繪圖晶片設計團隊,第一次嚐試設計自己的IC,之後他又轉至矽統科技,歷練了十幾年,從工程師做到事業處副總,並成為獨立事業圖誠科技的第一任總經理。

 

去年八月,林鴻明受邀擔任母校清華大學電機系新生的「企業導師」,當時,林鴻明回想自己創業的過程,提到信驊能夠在孤獨的道路上堅持下去,「靠的是紮實的技術基礎,對目標市場的精準掌握,以及個性上的毅力與不服輸。」他還寫下了「勇於創新,樂於分享」八個字,與小他三十多歲的年輕學子一起分享,表達他勇於走出不同的創業之路,更樂意將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如今,隨著Emulex於今年底正式併入,信驊又將展開另一階段的大成長,由於Emulex擁有的客戶、技術、人才都有特殊之處,例如其客戶包括英特爾、思科、富士通、NECEMC、甲骨文(Oracle)等,在技術與產品上也有差異化之處,與信驊偏重台灣中國等亞洲客戶的布局有很大的補強效果,加上瑞薩尚無英特爾下一代伺服器平台Purley的新晶片,這也是信驊能夠獲得市場高度認同的主因。

對於台灣資訊產業遭遇到極大的瓶頸,短期內似乎不容易找到新的題材發揮。不過,林鴻明還是鼓勵創業家一定要改變觀念,勇於創新、敢與眾不同,創造自己的利基市場,機會絕對還有很多,信驊科技就以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個觀點。

 

 

林鴻明小檔案

出生:1961

現職信驊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圖誠科技總經理

    矽統科技副總經理

學歷:交大EMBA

台大電機所碩士

清大電機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