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4 00:2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  

近來包括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友達董事長彭双浪,以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人,都先後提出對台灣產業政策的建言。這些來自重量級企業人士的呼聲,其中有不少重要的觀察與建議,不僅提供產業發展的具體方向,也指出當今產業政策諸多盲點,值得再做進一步闡述。

劉德音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政府對產業政策要有正確選擇,產業升級要跟先進國家多交流;彭双浪則表示,台灣目前不只有五缺(缺錢、缺人、缺地、缺水、缺電),更重要的是欠缺「產業政策」;蔡明介則指出,在重要的趨勢產業如人工智慧,台灣在經費與速度上都要再加碼。

對於這些來自企業界的建言,本報社論已多次討論觸及,在五大創新產業已進入規畫執行階段時,有必要再提醒三項重點方向,做為產業政策調整的參考。

首先,小國寡民的台灣,在高科技產業政策的制定上,必然要以挑戰全球市場為目標。事實上,過去台灣科技業能夠大放異彩,都是因為在全球舞台取得名列前茅的地位,因此,科技業要成功,只有打世界盃一途,不能只在小區域成為贏家。

這種科技業的成功方程式,與傳統產業或服務業明顯不同,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政府推動的產業政策,大多偏重本地或區域市場,較少有面向全球的視野與規劃,且政策上強調南向發展,對於業務擴展或有幫助,但整體政策對於產業立足國際市場著墨不深,也難怪業界要提出,台灣產業升級的關鍵不是跟技術比台灣落後的國家往來,而是要與技術比台灣更先進的國家交往。

此外,近年來全球資通訊產業快速併購成長,對岸中國的產業實力又日益壯大,台灣科技產業的規模與資金實力都已被狠拋在後,在人才、資源都受限的情況下,企業更要思考如何借力使力,不管是想建立供應鏈的歐美大廠,或是積極發展民族工業與自有品牌的中國廠商,都應該是合作的對象,如此才能廣泛引進更多人才資源,發揮槓桿的巧實力。

只是,在產業結盟部分,新政府已有預設立場,對於陸資來台投資多有限制,也阻礙台灣企業與大陸市場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此項政策如今也已引發連鎖效應,目前對投資台商企業最有興趣的仍以大陸資金為主,將陸資擋在門外,讓台灣在國際結盟的版圖上,少掉了中國這一大塊拼圖,對產業的均衡發展相當不利。近來政府宣誓舉行國際招商大會,儘管有外商企業配合演出,但最後實際投資金額能否達到宣稱的數字,仍有待驗證。

最後,面對未來更大的挑戰,要想進行紮實的產業升級,就得從源頭的基礎研發著手,新的產業政策也應針對未來的產業趨勢,趕緊補足過去投資不足之處,例如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大趨勢上,在基礎研發及軟硬整合部分,都相當重要,需要產官學研有充分體認,並且集中力量全力發展,才能確實獲得成效。

不過,目前許多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看不到長遠的規劃,只想短時間取得成效,這種短線的作法,對於產業轉型升級的幫助很有限,甚至淪為決策過程倉促粗糙,遇到批評就快速轉彎,只會讓產業政策成效大打折扣。難怪業界會提出,對於人工智慧此項重要的技術發展,台灣相關的經費投入只有200萬美元,即使再增加變成2,000萬美元,都還只是先進國家的零頭而已。

產業政策的制定攸關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影響相當深遠,在台灣陷入產業轉型升級的困境時,更需要產官學研各界密集的溝通,透過更周延的程序凝聚共識,才能對各種產業趨勢及台商競爭力有深入評估,如此也才能在有限的人才及資源中,找出一條確實可行的產業發展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