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業的劉金標在那裡?

典範移轉下,CEO的轉型挑戰之八

 

/林宏文

 

最近,全世界ICT產業最重要的兩個新聞,應該就是微軟宣布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以及加拿大的黑莓機以47億美元,賣給最大股東之一、加拿大保險公司Fairfax。兩家曾經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公司,如今都紛紛走進歷史,進行新一輪的購併重整等工作。

 

跑了二十多年產業新聞,我有太多似曾相似的感覺,對於歐美企業來說,購併永遠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因為產業變化太快,企業不可能永遠不遇到瓶頸,若原來的人才與策略無法扭轉頹勢,那就進行更激烈的購併重整等動作,透過新股東、新團隊及新策略,尋找下一個翻修整理後的重生機會。

 

不過,台灣企業主不喜歡賣公司,總是想辦法撐下去,許多人從此深陷在沒有競爭力的位置上,資源與才華都無法做有效運用,對產業發展其實是很大的傷害。可是,還有傷害更大的事,那就是當產業面臨重大挑戰時,產業界沒有共同的體認,也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大家仍然進行激烈競爭,各自為政重複投資,對產業的長遠衝擊,其實更嚴峻。

 

最近,我邀請知名日本作家野島剛,到我主持的廣播節目中,暢談他的著作銀輪巨人:挑戰巔峰的捷安特精神。在台灣電子業苦思轉型仍找不到出路時,與野島兄一聊後,讓我有很深刻的體會,值得與各位分享。

 

這裡先介紹一下野島剛先生,他出生於1968年,曾到台灣師範大學留學,1992年進入朝日新聞社,並於2007年至2010年擔任朝日新聞台北分局長,現任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次長。野島對於中國文化研究頗深,除了銀輪巨人一書之外,也寫過多本中文著作,其中還包括兩個故宮博物院》、《謎樣的名畫-清明上河圖等書,預計明年還要推出蔣介石與日本軍人一書。

 

野島兄與我認識的經過,我也順便一提。去年,鴻海與夏普的鴻夏戀新聞正熱時,日本媒體對郭台銘這個人相當有興趣,野島兄來台採訪,並與我約了一個時間聊聊我所知道的郭台銘,之後,我們便經常一起分享交流對台日兩地的產業觀察心得。

 

我想,我與野島兄之所以談得來,一方面是我們都在媒體堅持二十多年,也都關心產業發展,尤其日本與台灣的電子產業,一樣都面臨韓國與中國崛起的威脅,此外,我們兩人年紀也差不多,野島兄來台任職的三年期間,我們的小孩在同一個小學就讀。我很佩服野島兄對台灣的用心與觀察,他寫的書我也都一一拜讀,尤其是像兩個故宮這本書,他多次走訪兩岸故宮相關的重要人士,慎重其事地完成這本著作,的確令人感動。

 

回到自行車產業的主題上。其實,捷安特的品牌發展故事,我相信台灣人早就聽說過,大家也應該都很清楚,捷安特與美利達等品牌如今能夠馳騁全球,捷安特董事長劉金標籌組A-Team的產業聯盟,是拯救台灣自行車產業很重要的功臣。

 

不過,從一位日本友人的筆下,尤其是他對比台灣與日本自行車產業的不同策略,讓我更理解A-Team的精神與價值所在,也更加相信,台灣傳統產業在陷入發展瓶頸時所採取的自救行動,確實很值得台灣電子業學習參考。

 

野島兄在書中比較,早在九O年代,日本自行車曾經是全球市占最大的國家,但如今已被台灣業者全面超越,完全沒有競爭力。野島先生歸納的結論是,日本自行車業一方面只堅守著日本國內市場,沒有進行國際化布局,另一方面經常為自己的保守策略找藉口,沒有朝高階市場走,才會徹底輸掉這場戰爭。

 

但是,原本不被日本企業看在眼裡的捷安特,最初從代工美國品牌Schwinn起家,後來這位大客戶改變策略,尋找大陸業者代工,逼著劉金標與羅祥安只能朝品牌轉型與發展,並設定目標是品牌與代工要各占一半營收。1986年起,捷安特開始積極進軍全世界各主要市場,從歐洲美國日本到中國,籌建完全百分之百的自有銷售據點,一步步建立品牌知名度。

 

不過,即使捷安特的自有品牌基礎很深,但台灣自行車業一樣面對中國低價產品的競爭,尤其是生產基地移轉到大陸後,台灣面臨的是產業鏈完全被連根拔起的危機,因此,劉金標先生拋棄成見,說服美利達及上下游眾多供應商,一起進行研發及生產的A-Team(台灣自行車協進會)產業大聯盟,透過彼此的合作無間,讓Made in Taiwan的台灣自行車業能夠扭轉劣勢,成為全世界開發高階自行車的重鎮,不僅台灣本地品牌受益,也成為國際高級自行車最重要的代工重鎮。

 

在野島兄的書中,也提到一個重點,其實,A-Team從一開始就確立要「向豐田學習」,書中特別提到幾位日本顧問如原田武彥、大野義男等人,A-Team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野島兄提到,劉金標等A-Team成員虛心求教,用心引進豐田精神,把擁有眾多資源的日本自行車業比下去,「有無改變的企圖心與決心,才是產業能否逆轉勝的關鍵因素。」

 

自行車業過去所面臨的危機,如今在電子業幾乎如出一轍,中國電子業對台灣的威脅,恐怕比自行車更嚴重十倍,但是,我們看不到台灣電子業進行水平或垂直整合,也沒有品牌與供應鏈結盟的A-Team,更慘的是,電子業老板平常各做各的,誰也不服誰,想談任何跨業整合的事,一旦涉及個別公司利益,最後一定無疾而終不了了之。

 

其實,A-Team的形成與最後達到的成就,我相信,在全世界的產業發展史上,應該都是很罕見的,不僅日本產業界瞠乎其後,許多歐美知名品牌也都相當訝異,台灣自行車產業竟然能夠如此團結,在品牌與代工都取得傑出成就,甚至還有歐美企業選擇加入A-Team計畫中。

 

不過,此刻我認為,最應該學習A-Team的人,應該是台灣的電子業。過去台灣電子業吸收最多社會資源,如今資金充沛,人才濟濟,可是還是陷入發展瓶頸,找不出新的方向。我相信,電子業中想要見賢思齊的CEO必然不少,只是,誰能打破彼此競爭的疆界,將A-Team精神帶進電子業,我覺得在當下電子業的生態中,是有相當難度的。

 

根據我的觀察,台灣資訊產業面臨大挑戰,但在轉型過程中,卻無法像自行車產業一樣,進行上下游或跨平台的整合,最大的問題在於,資訊產業向來競爭激烈,電子大廠過去彼此殺紅了眼,如今每家規模都已經不小,要談合作顯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台灣電子產業普遍缺少求勝的決心,除了少數幾個讓人尊敬追求世界級水準的企業家外,許多大老很早就賺到巨大財富,已經缺乏謙遜的態度及向上提升的動力,當然,更缺少一位願意捐棄成見犧牲短期利益追求長遠目標的劉金標,這是電子業目前最大的困境。

 

此外,電子業與自行車業還有一個關鍵的不同點,那就是台灣電子業品牌如宏碁、華碩及宏達電,如今都陷入很大的經營危機,無法像自行車品牌如捷安特、美利達,發揮品牌火車頭拉動產業升級的效果。在產業轉型中,如果品牌商能夠登高一呼,比較容易讓下游零組件供應商跟著行動,但如今台灣3C電子品牌愈來愈辛苦,也不再扮演主流領導廠商的地位,當然更不容易發揮品牌帶頭的作用了。

 

做為一位觀察及記錄台灣電子產業二十多年的科技記者,我對這幾年許多科技CEO的一籌莫展,一方面我能體會他們的處境,另一方面我也無法理解,為何大家已不再有當年追求卓越的企圖心?我很期待,台灣科技業的A-Team大聯盟可以趕快成形,更希望有一位電子業的劉金標」,能夠跳出來為台灣電子業救亡圖存!

 

 

林宏文

目前擔任《今周刊》顧問,也是環宇電台FM96.7<財經熱點>及<交大幫幫忙>節目主持人。曾任《今周刊》副總編輯,《經濟日報》記者,畢業於交大電信工程系,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主跑科技產業,著有《競爭力的探求》,《管理的樂章》,《惠普人才學》,《商業大鱷SAMSUNG:21堂課三星從賣米小舖到賣全世界》等書。部落格: http://owenlin.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