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 : 751
發行日期 : 2011/5/16
作者 : 撰文/林宏文、賴筱凡 研究員/辛曉昀
尋找 下一個股王
2011年未上市100強全解析

 

《今周刊》連續製作多年的「未上市100強」, 不僅每年都能掌握台灣產業新趨勢的崛起, 更進一步成為「投資下一個股王」的新指標。

今年,我們剔除股票幾乎不流通的有線電視台、 汽車代理及部分傳統產業, 調整為以興櫃企業為主的「興櫃100強」, 讓讀者可以更精準地捕捉下一輪投資機會。

觀察今年的興櫃100強名單, 材料產業無疑已是挖掘未來台灣高科技潛力股, 最重要的參考座標,「材料當紅」將會逐漸發酵, 未來台灣股市的新股王,很可能就是來自材料產業!

 

四月二十三日,新竹清華大學舉行百年校慶,許多校友回校與學弟妹分享最新的產業訊息,身兼國碩總經理、碩禾董事長的陳繼仁,特別挑了一個題目,談他十四年創業過程中,如何克服各種經營上的挑戰,以及股價如何大洗三溫暖的過程。

陳繼仁說,早年創立國碩,光碟片從一片賣五美元,一直跌到現在的八美分,幾乎只剩一%,其間還經歷與飛利浦的官司訴訟,十億元的和解金就幾乎占了股本三分之一,因此國碩股價最低跌到一.八元,市值僅剩不到六億元。

後來,國碩成立碩禾,投入太陽能導電漿材料的研發,國碩本身也開發太陽能矽晶圓長晶材料,如今占營運比重已超過光碟片。目前碩禾股價已超過七百元,國碩也在四十五元附近,連同轉投資公司,總市值已達四百億元,陳繼仁說,「真的有如洗了一場三溫暖!」

陳繼仁是從清大材料系大學部一直念到博士畢業,後來到工研院材料所工作八年,創業至今十四年,在材料科學領域已浸淫超過三十年,能夠把國碩從瀕臨破產的局面挽救回來,靠的就是他深厚的材料研發功力,讓國碩能夠跳脫低階的硬體生產,往高毛利、高成長、高競爭門檻的材料領域發展。

趨勢:材料概念熱

各大電子集團開始收割投資效益

 

在《今周刊》每年製作的未上市一百強專題中,碩禾名列去年未上市一百強的第二名,也是本刊推薦十個最有機會問鼎股王寶座的候選人;去年十一月碩禾掛牌上櫃後,也果如預期成為股價七百元以上的股王級企業。

仔細審視今年入榜的未上市一百強名單,類似像碩禾這類往高階材料升級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從發光二極體(LED)上游的藍寶石材料、太陽能上游導電膠、印刷電路板用的聚醯亞胺(Polyimide,PI)薄膜、液晶面板用的各種光阻劑、保護膜、增光膜、導光板、偏光板,以及電動車使用的電池正極材料等,全部藏身在這個有如投資藏寶圖之中。

其實,往上游關鍵材料產業發展,已是許多電子集團布局多年的策略,只是近幾年才逐漸成熟並顯現出投資效益;從鴻海、奇美、聯電、友達、大同、台塑等集團,都已有不少開花結果的案例。例如鴻海、奇美集團轉投資的奇美材料(今年未上市一百強排名第四十三位)、兆晶(第十一)及鑫晶鑽;聯電轉投資的兆遠(第二十七);友達集團投資的達興(第三十七)、達虹;大同投資的晶美(第五位);台塑集團投資的長園、新纖投資的友輝(第三十)等公司,如今都已經成為替集團挹注不少獲利的小金雞。

以組裝代工為主的鴻海集團,在合併奇美電子後,便積極整合雙方在面板、LED及太陽能等產業的上游材料。至於過去轉投資以IC設計為主的聯電,近年來也轉向重點布局LED產業。而大同集團在華映面板產業技術及產量都已落後的情況下,則更明確地以綠能材料為主要發展方向。

同屬聯電集團的欣興電子,轉投資部分也包括印刷電路板、觸控面板的上游材料,例如達邁(第九十一)及卓韋,此外還包括微機電、立體電路(3D IC)等領域,例如亞太優勢、利順精密及台灣立體電路等公司。

欣興電子董事長曾子章表示,台灣發展電子業多年,往上游材料投資進行更完整的垂直整合,已是必走的趨勢,尤其三月初日本大地震後,掌握關鍵零組件與材料,更顯得迫切與重要。

利多:日本強震

供應鏈大亂 台灣材料廠商受惠

 

國內對日本地震感受最深刻的,應該非友達集團莫屬。一方面友達在日本投資的太陽能矽晶圓材料廠M. Setek,受到停電影響而全面停工,損失難以估算;另一方面,友達已布局多年面板產業的關鍵材料,在日震後卻因此受惠不少。

三月十二日,日本大地震隔天,各國面板化學材料的駐台業務員全都忙翻了,因為全球有逾八成的化學材料來自日本,所有面板廠都急著打電話確認料源,這一震不僅讓整個供應鏈都繃緊神經,更震出台灣材料廠的商機。

「日本地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們就開始接到客戶的電話,希望我們能增加出貨量。」達興材料總經理郭宗鑫指出。早在達興二○○六年成立前,長興化工就開始耕耘面板材料市場,所以在長興化工與友達攜手投資達興後,在長興工作二十五年後退休的郭宗鑫,也被派駐到達興負責研發工作。

坐落在中科的達興,從辦公室內設計、文化風格,都隱約顯現著友達文化,對於一家化學材料廠而言,達興非常年輕,卻擁有無限的潛力,去年以每股稅後純益(EPS)四.四一元傲視群雄,在未上市一百強的獲利排行榜躍居第三十七名。

打從達興成立五年前,長興化工就積極布局面板材料,「那時,剛好是台灣面板廠正要起飛的時候,技術、設備、材料多半來自日本。」達興董事長林正一回憶,那時他剛從美國貝爾實驗室返台不久,後來加入友達集團負責蓋廠,友達的四代線至七.五代線,幾乎都在他的手中完成。

熱門領域一:化學

達興研發力強 成本只需外商一成

 

為了追求技術獨立,加上縮減成本的壓力,友達開始尋求供應商本土化的可能性,達興因此應運而生。只是一開始,根本沒有面板廠敢用本土的材料供應商,「但這些材料為何不能在台灣做?」在製程逐漸轉換下,台灣材料廠的機會出現了,「我們動手做才發現,以前日廠的材料,供應本地化後,成本居然少了一個零,只剩十分之一。」

很難想像,當時友達一個廠所需的化學材料成本,幾乎相當於現在所有友達面板廠的化學材料費用,「這就是材料廠的利基,高研發能力、高毛利、固定成本低。」這等於是激勵了達興的研發團隊,只要他們有本事開發出與日廠相同品質的原料,就能替面板客戶節省下大筆成本,成本競爭優勢高下立見。

在材料產業尚未有成熟分工的完整供應鏈前,達興積極強化研發能量,「這個行業客戶買我們的不是原物料,而是達興兩百人的服務及研發實力。」目前達興約有一百位研發人員,擁有博士學位的占了三十位,在國內電子業中應該是比率最高的企業之一。

林正一說,達興之所以能迅速地切入材料產業,就是長興化工多年的研發實力,加上友達的平台,「做材料業裡的設計廠,就是達興的定位。」

「化工廠有材料研發實力,可是真正要切入材料領域又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他們多用化工思惟來開發產品,可是當化學材料要用在面板上,機、電都得要考慮進去。」所以,化工背景出身的郭宗鑫與研發團隊,都要重新換過腦袋,在開發產品時,就要把客戶的需求考慮進去。

此外,材料人才又不易培養,以電子業碩、博士畢業生為例,訓練期約在六至十二個月,但是材料業裡的研究員,卻要花上二至三年養成,更別提在半導體、面板廠快速起飛下,擁有材料學歷的畢業生多半投入半導體、面板產業,做的是製程工作,真正進入材料業的畢業生非常少。

所以,達興為了培養人才,每位研究員的招募,都是林正一與郭宗鑫一同面試,他們還親自跳下去當教練,就是希望將達興研發實力的根扎深,這也是為什麼達興成立才五年,就能繳出亮麗成績。

熱門領域二:太陽能

中美晶、綠能、福聚揮軍上游矽晶圓

 

除了達興力鞏化學材料市場外,友達集團在材料產業的布局還有不少,例如達虹轉攻觸控面板關鍵零組件,達方朝太陽能導電漿,明基材料往生技及電動車材料發展,未來都值得密切關注。

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電洩漏問題,也讓太陽能業者相當振奮,因為一一年,核電占全球發電量仍達一五%,但太陽能發電只有○.三二%,太陽能未來成長的空間會相當大。在今年未上市一百強名單中排名第六十五位的旭晶董事長廖國榮預估,太陽能的成長空間大得難以想像,「以德國、日本大力轉向太陽能下,市電平價(Grid Parity)兩年後就會出現。」

不過,在過去幾年已大幅擴充的太陽能電池產業,未來要從哪個環節切入,才最具競爭力?答案當然是越上游越好,在台灣太陽能電池、模組廠遍地開花下,插旗更上游的太陽能矽晶圓材料,成了新一輪競賽的最重要關鍵。

搶先站在制高點的廖國榮,已經嗅到前哨戰開打的硝煙味,所以他從昱晶離開後,接手旭晶,為的正是占到更有利的戰略地位。廖國榮分析,過去全球多晶矽被六大供應商掌控,可是在半導體矽晶圓缺料下,矽晶圓廠手上的產能多半拿去生產半導體用的晶圓,導致太陽能用的矽晶圓缺料。

供需失衡給了矽晶圓廠最好的漲價藉口,成本只有三十美元的矽晶圓,卻賣到七十美元,下游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廠產能過剩,矽晶圓成本降不下來,又得面臨殺價戰,下游廠商苦不堪言,上游卻坐享高毛利。所以,誰能搶先在上游矽晶圓卡到位置,誰就等同拿到縮減成本的門票。

中美晶、綠能、福聚都是在這個大前提下,頻頻揮軍矽晶圓市場,但要生產太陽能用的矽晶圓豈是易事,「半導體矽晶圓的厚度在○.○七至○.○八公分,可是太陽能矽晶圓的厚度卻要○.○二公分。」這也是為什麼福聚量產時間從去年一月,不斷推遲至今年,都還未大量生產。

太陽能上游矽晶圓材料的門檻還不僅於此,一個多晶矽廠建廠時間動輒三到四年,太陽能晶圓廠也要耗時十二至十八個月,多晶矽廠的資本支出是太陽能電池廠的二.五倍,太陽能晶圓廠是電池廠的一.七倍,越往上游走,資本也就越密集,口袋不夠深的人根本玩不起。所以當全球最大太陽能矽晶圓廠MEMC開口要投資旭晶時,廖國榮二話不說就引進這個世界級大股東。

同樣積極想吃太陽能矽晶圓商機的,旭晶不是唯一玩家,大刀一揮分割為三的中美晶,就是希望本業更聚焦在太陽能矽晶圓,綠能、茂迪、福聚也因而合資成立太陽能矽晶圓廠,昱晶更是轉投資昱成搶攻這塊商機。他們一致性的動作,都直指一個趨勢:誰能握緊材料源頭掌控權,誰就稱王!

熱門領域三:光電

茂林導光板獲眾多國際大廠訂單

 

不僅興櫃中有眾多材料相關的個股,即使回國掛牌的台商企業中,也有不少切入材料領域且已有成績的公司,例如五月四日剛通過證交所上市審議、以導光板為主的茂林光電,就是很好的案例。

早年茂林擁有專利技術,還曾授權擴散板(BEF)技術給美商柯達;後來茂林研發出製程技術更強的導光板,除了自己生產外,也將這個技術授權給美商Rambus公司,是少數可以用技術障礙來賺取超額利潤的台商企業。也因此,茂林不僅取得眾多國際大廠的訂單挹注,也讓東貝及緯創掏錢投資,希望取得更多的合作商機。

在產業界朝向材料發展的趨勢更為明確下,如今學術界也已嗅到這些方向。過去電機、電子一枝獨秀的情況也在轉變之中,材料、化工、化學、光電、物理等與材料產業相關科系的人才,如今越來越搶手,也讓許多電機、電子學院加強在材料領域的教學授課比重。從今年未上市一百強的名單中,不僅可以一窺產業發展趨勢,對於年輕人的職場與科系選擇,似乎也提供了不錯的建議。

過去,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曾提出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企業要加強利潤,不能聚焦在中間的組裝製造,而是需要往左端的研發、設計發展,或是朝右端創造品牌價值。

以現在的環境來看,要創造出全球品牌,對台灣企業仍有一定的挑戰,也非台灣企業所擅長;但是,提高附加價值,朝向研發與設計的發展,卻很清楚是台灣可以努力的目標,尤其是高附加價值的材料產業,更是台灣最佳的發展方向。

在今年的未上市一百強中,我們已經可以聞出一些「材料當紅」的味道,未來這個概念在投資市場將會逐漸發酵,說不定,三年後的台灣股市,股王企業不再是宏達電,很可能會是來自材料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