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 : 705
發行日期 : 2010/6/28
作者 : 周岐原、林宏文
電子業進軍醫材市場的三大挑戰 友達、景碩低調布局 隱形眼鏡市場「大咖雲集」

 

大立光宣布跨足隱形眼鏡市場,研發進度和動機都令外界相當好奇。本刊調查發現,除了大立光,友達、景碩也默默轉投資,準備進軍相同領域。然背後的醫療法規、品牌和通路經營,是轉型的最大挑戰。

 

等待三年,股王大立光祕密培養的轉投資終於亮相,答案是隱形眼鏡。當外界仍好奇大立光的能耐時,本刊調查發現,有意爭食這塊大餅的競爭者,數量遠不只大立光一家!

據了解,面板龍頭友達、IC載板大廠景碩,近年來已透過轉投資,低調研發隱形眼鏡,使這種醫材產品,儼然成為電子大廠另一個競逐之地。

若再加上準備回台第一上市的海昌眼鏡(金可國際),原本玩家不多的國內隱形眼鏡市場,一下子顯得熱鬧萬分。

高獲利吸引業者競相切入

 

在六月十四日股東會上,剛剛交棒的大立光榮譽董事長林耀英,正式公開隱形眼鏡事業的布局:透過子公司大陽科技,間接持有六五%股權的星歐光學,將是股王揮軍醫材市場的祕密武器。宣示意味甚濃的股東會後,「大立光要做隱形眼鏡」的消息很快散播開來。

有了股王「開第一槍」,其他電子大廠對隱形眼鏡市場的低調布局,也逐漸浮上台面。最具代表性的新進廠商,就是景碩轉投資的晶碩光學,以及明基、佳世達轉投資的視陽光學。不受注意的隱形眼鏡市場,因為三家重量級業者的參與,忽然顯得「大咖雲集」;外界好奇的是,冷門的隱形眼鏡產品,究竟存在何種商機,可以吸引大廠競相投入?

「更好賺啊!」一位熟悉隱形眼鏡的業界人士說,「日拋式(隱形眼鏡)每天都要更換,哪一家(電子業者)的產品能做到這一點?」二○○九年,全球隱形眼鏡市場規模約有六十億美元,而且市場仍以每年約五%的速度持續成長。這股龐大的消費財,顯然是電子業者跨行搶攻的主要因素。

數字會說話,國內業者精華光學的平均毛利率超過五五%,美國大廠Cooper Vision的毛利率更高達六○%,這種「做一片賺半片」的獲利能力,遠非景碩、友達所能及,就連每年至少賺一個股本的大立光,毛利率也瞠乎其後。

高獲利、穩健成長的市場,正是三大廠商的著眼點所在。

再者,電子代工業長久以來的景氣循環,讓獲利完全取決於訂單多寡,為了從紅海脫身,電子業者看上每年穩定成長約五%的隱形眼鏡「藍海」,也是不難聯想的選擇。如林耀英在股東會上就承認,選擇轉投資隱形眼鏡,主要是為了培養公司未來成長的第二引擎。

「三至五年內,我們可能面臨成長飽和」,被問到低調進行的轉投資進度時,景碩發言人穆顯爵也坦言,「成立晶碩,就是嘗試更多可能性」。景碩對本業「快要碰到天花板」的憂心,為電子業者轉投資醫療材料,做了最好說明。

進軍隱形眼鏡的三大挑戰

 

星歐、晶碩、視陽三家業者,背後雖有龐大的母公司作為奧援,然而想如願吃到隱形眼鏡大餅,這些後起之秀至少需要先克服三大問題。首先迎面而來的挑戰,是生產良率。

製造隱形眼鏡的主要困難在於,產品本身的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加上直接影響使用者的舒適感,稍有不適,即可能釀成消費訴訟。

因此,確保最精密的品質管理,對嘗試量產的業者來說,就是一項不小的考驗。練兵三年的星歐光學,即使已經進入試產,去年度仍然虧損五千多萬元,除了產量尚未達到經濟規模,還在調整大量生產的良率,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挑戰,是成本。對習慣工業規格的大立光、景碩來說,隱形眼鏡的規格屬於更高的醫療級;這意味著,從包裝到行銷廣告,業者的行動都必須符合衛生法令規定。

如果想朝規範更嚴、對手環伺的歐美市場叩關,廠商更需要聘請顧問公司,專門處理人體測試、專利審查事宜。

等待認證時間長、上市初期成本過高,是過去許多國內小廠被淘汰出局的主因;大立光、景碩等上市公司有鑑於此,一律透過孫公司投入隱形眼鏡事業。除了想鴨子划水、維持低調之外,為了公司業績,避免讓帳上轉投資出現太多虧損,更是主要的考量。

新進者的第三個挑戰,是品牌。拋棄式隱形眼鏡,是不折不扣的消費品,從行銷手法到布建通路,經營品牌的流程,對電子業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課題。

而且受限於嬌生(Johnson & Johnson)、博士倫(Bausch & Lomb)等四大品牌,搶占了全球九五%市場,新品牌一方面要用良好品質建立形象,二方面更要從對手處吸引消費者投靠,可以想見過程將相當辛苦。

多家大廠相繼加入隱形眼鏡戰局,然而此時,業界的「本土一哥」精華光學,仍然老神在在。公司低調地表示,醫材產業和電子業生態截然不同,有許多門檻需要跨越,語氣顯得頗有自信。

畢竟對電子大廠來說,隱形眼鏡的良率、成本、品牌等挑戰,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克服,想要繳出亮眼成績,自然也得再沉潛一段時間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we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